×

徐长生:张培刚先生微笑永在、思想常青

发布人:   时间:2014-02-27     浏览次数:


三、抱着石磙爬喻家山


    先生是华中大经济学科的学术旗帜。他常常有感而发,在一个工科大学中办经济学等文科,面临着内外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非常艰难,犹如“抱着石磙爬喻家山”(喻家山是武汉市区最高山峰,华中大校园坐落在喻家山南麓)。


    上世纪80年代初,老校长朱九思就富有远见地提出了要把华中工学院从一所工科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并着手建立理科和文科院系。1981年,学校成立了经济研究所,张先生担任首任所长。1983年成立经济和管理工程系,1985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张先生任名誉院长,林少宫教授和蔡希贤教授先后任院长。经管学院下辖管理工程系、经济学系、数量经济系和社会学系。1988年成立了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由学校直属,张先生任主任。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张先生已是75岁高龄,下面只有几位青年教师,用先生的话说是“一只老母鸡孵几只小鸡”。为了弥补队伍的断层,特地返聘了已到退休年龄的胡俊杰教授和孙鸿敞教授协助先生从事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当时,教师待遇很低,研究生毕业一般都不愿留校。因华工当时还没有经济学博士点,为了建立梯队,稳住和培养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年教师,张先生就凭他和母校武大的渊源关系,依托武大的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点,由他与武大谭崇台教授共同培养华工的青年教师在职不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为此,华工校领导和张先生出面,特地把武大的校领导、研究生院和经济学院领导以及部分教授请到华工来,达成了口头协议,当时晚宴场面非常热闹。在我的记忆中,这或许是先生晚年唯一的一次“拉关系”,是“以私谋公”。看在先生面上和两校的友谊,武大免收了博士生委培费。就这样,我校先后选送了张卫东、我、刘建洲、林珏、张建华、汪小勤、方齐云、宋德勇、王健9位青年教师到武大攻读博士学位,这批教师为后来申报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点奠定了重要的梯队基础。大约是90年代初,先生的老朋友陈文蔚教授从美国来访,跟先生说这不是近亲繁殖吗。先生无奈地笑着回答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外校毕业的博士不愿来,不是近亲先繁殖不起来呀!”正如先生所言,直到本世纪以后,在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之后,才陆续从国内外名校引进人才。


    由于华工最初是工科大学,经济学科还没有独立的硕士点,所以经济学科研究生培养最早是挂靠在本校管理工程硕士点以及在武汉大学和中南财大申请经济学硕士学位,从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凤良志、张燕生、胡和立、张军扩、丁宏祥、操敏等校友都是80年代初中期张先生和李诚能、胡俊杰等教授一起培养的硕士生。徐滇庆、田国强等校友虽然不是张先生门下的研究生,但当年与张先生也有较多的学术接触。1986年,我校获得经济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即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第一个硕士点(后于1992年更名为西方经济学专业),李佐军、巴曙松、邢毓静等是经济发展中心成立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张先生和胡俊杰、孙鸿敞教授等一起培养的硕士生。那时,条件非常艰苦,研究生上课都是在办公室、资料室甚至老师家中,能培养出一批今天已出类拔萃的人才,我想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良好素质和勤奋努力之外,与张先生等前辈教授的言传身教和精神感染是分不开的,导师们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并创造了一定的成才条件。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为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掀起了新高潮。张先生和林少宫、李诚能教授(时任经济系主任)等抓住机遇。在杨叔子校长等校领导的支持下,为了推动我校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更快发展,1994年4月,学校撤销经济管理学院,分别成立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社会学系。经济学院由原经管学院的经济学系、数量经济学系和学校直属的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当时,在理工科大学中单独成立经济学院,是全国第一家。张先生任名誉院长,林先生任顾问,学校特地聘请了时任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的夏振坤教授兼任院长。在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掌舵下,在吴燮和常务副院长和邓世兰书记的具体领导下,我校经济学院从此走上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济学院成立后,经过几年的学科和队伍建设,在先生的挂帅下,1998年我校终于获得了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人才培养迈上了新台阶。当年,张先生已经85岁高龄了。虽然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家,按他个人的学术水平早都应该是博导,但由于学校的工科性质和缺乏梯队,直到85岁才真正当上了“博导”,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先生自嘲地笑着说,“姜太公80岁遇文王,,我比姜太公还晚5年呢”。


    2007年,经济学院有两大喜事。一是西方经济学博士点经过10年发展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仅有北大、人大、复旦、武大和我校5所高校),成为华中大文科首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二是主要由学院自筹资金建设的1.5万平方米的经济学院新大楼在校园中心地带落成。我去跟先生汇报时说,“终于争了口气”。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先生一听我说“争了口气”,眼眶竟湿润了。我想一定是“争气”二字触动了先生心底的那根弦,他的一生就是要在学术上为中华民族争气。国家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人,也是一样,都要努力“争气”啊,不能被人瞧不起!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经济学院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1994年学院成立时只有西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2个硕士点和技术经济、国际贸易、数量经济学3个本科专业,硕士生20多人、本科生300余人,发展成为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10多个二级学科点招收培养研究生,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统计学、国际商务6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0多人,硕士生450多人,博士生150多人,外国留学生50多人,博士后10多人,已培养了上万名在政界、商界和学界发挥领导和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小树已经成林,虽然我们还没到达喻家山的最高峰,但已越过了半山腰,动力大于阻力,正在不断地向上攀登!张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高兴而笑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