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再光:活到老 学到老 干到老

发布人:   时间:2014-03-19     浏览次数:

1953年,我还在武汉大学电机系学习。那时候我们国家人才比较匮乏,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华工,成为了学校最早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


1958年,在学校领导九思同志的亲自领导下,我和几个青年教师还有22名学生开始研制感应电子加速器。

1959年,感应电子加速器研制成功。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因为这个课题的成功,我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南海的十周年国庆观礼请帖。


在北京,我见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十周年庆典以后,我参观了当时刚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并受邀到中南海看戏剧演出。这些待遇都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我很感动。那时30岁左右,我做出了决定:踏踏实实,团结共事,今后每十年要为祖国贡献一项成果。如今这份请帖和我获得的其它奖励一起被我珍藏在家里。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国庆观礼,我依然感到非常激动。


1963年,我被派往前苏联学习。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学习研究环境很差。但当时书籍比较便宜,于是我买了很多书来阅读和学习,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6月,我返回祖国。当时正值文革,各种批斗非常激烈。1968年秋,看到学校的斗争形势有所缓解,我马上向校领导提出了研发硅整流器的申请。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跑到北京,向高教部、机械部和物资部等多个部门求助,解决了高纯金属和单晶硅的材料问题,开办了硅元件厂。


1971年7月,我在农村“斗私批修”通过后的第二天调回学校,担任硅元件厂厂长。当时我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立下了“保证做到8月份质量过关,9月份数量过关”的军令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了。后来我又研制出一套我国当时功率最高的硅整流系统,为“中国环流器一号”热核聚变装置的研究解决了一项难题。1984年11月7日,该项工作被《人民日报》专门报道。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想进行激光研发,便提出研究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想法。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并调整了两个专业,成立了二氧化碳激光器研究课题组。


我做科研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既要干好还要快”。于是我奔走于各个研究所和工厂之间,积极联系设备。到了1979年9月,所有设备运回学校,开始正式加装。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春节,1KW激光器诞生了。一年后,2KW激光器诞生。1984年,5KW激光器研制成功,这让学校成为我国首先研制成功这一机器的单位。


因为学校在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1986年,国家同意国家级重点激光实验室在学校落户,接着有了博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由我牵头的我国第一套机载激光探测系统在我校研制成功。


现在回顾那段历程,光电学院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固体起家,气体(二氧化碳)发家,现在是光电子创新之家。今年是光电学院成立40周年,人说四十而不惑,现在光电学院进入了不惑之年,今后就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大步向前迈进。


回想我取得的一些成果,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我的妻子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退休后就一直在家照顾我,尤其是发现我有早期糖尿病症状时,她更加注意我的饮食和锻炼。到现在,我不用吃药依然健健康康,有这样的老伴,我感到很知足。


我退休在家,还是每天都在学习科学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要终身学习,到老了还为国家作贡献。未来是年轻人的,要敢为人先,要坚持不断学习基础知识并增强实践能力,更要善于思考,自主创新。

(李再光,曾任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及光学工程系主任、激光研究所所长等职。由记者团陈建超,通讯员秦晓达、马泽、赵佳鹏整理。本文写于2011年。)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