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焕:校史——高校的精神财富

发布人:   时间:2014-03-31     浏览次数:

二、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教学需要,更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机制专业较早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56年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号召教师要向科学进军,机制专业就开始研究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长远发展的大方向。初步确定以数控技术和机械加工综合自动化为主攻方向,获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党委书记彭天琦同志说:“科学研究选准大方向后,最重要是贵在坚持,不要象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科学研究还要集中力量干大项目,要像牛拉屎要成堆,不要像羊拉屎既小又散。”学校党委决定支持机制专业上几项敢为人先的大项,要求机制专业与工企专业、电机专业、机械厂合作组成大兵团,真刀真枪地实干,设计、制造、试验一抓到底。


    设计制造306滚珠轴承自动车间的主要设备,研究机械制造综合自动。院党委决定各种设备均由学校机械厂负责制造。在1959年时机械厂、机一系和机二系仍然合并为机械系,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了轴承自动化车间研制指挥部。下设轴承内外套圈车削自动线,磨削加工自动线,轴承装配自动线,钢球冷轧机,钢珠麻点光电检查仪等5个研制组。经过近两年的奋战,除磨削加工自动线难度太大之外,其余4个组都先后完成了设计制造任务。其中利用六轴自动车床完成的套圈加工曾送到武汉展览馆展出;钢球麻点光电自动检查仪送到洛阳轴承厂试用时,刘少奇同志到厂视察,还听了李光瀛同志代表华中工学院的研制汇报,经过有关部门的评审,被送到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这个重大科研项目由于国家遇到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学校无法投资继续支持,致使该项目无果而终。就当时高校的情况看,举全校之力,搞这项科研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专业教师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水平。


    厂校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文革期间,以段正澄为首的一支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与上海第五机床厂等企业合作,成功研制了第二汽车厂急需的曲轴动平衡自动线,连杆称重去重自动线,受到一机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致企业界有人说要搞自动线就找华中工学院。他们与第五机床厂合作完成的数控八角头机床送到上海展览馆展出时,邓小平同志陪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还在这台机床旁留下了合影。


    校内合作研制卧式和立式自动换刀的数控加工中心。这种机床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这在当时国内机床行业尚属首创,特别是由一所大学的工厂独立研制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卧式加工中心送到广交会展出,香港报刊有专门报道,反映很好。这两台机床研制是由机制专业负责总体和零部件设计,参与整机调试;工企专业负责数控系统;电机专业负责步进电机的研制;制造全部由机械厂负责。


    这两台机床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坚定了我们向更高水平的机械制造综合自动化方向攀登。70年代后期,机制专业提出了由加工中心发展为自动化生产单元,再向无人化生产车间奋进的设想。当时,由路亚衡教授带领的考察组,到贵州、成都的飞机制造厂调研,还到北京向三机部科技司汇报了调研的结果,根据科技司的意见还与三机部情报厅的同志举行一次技术交流性小型报告会。


    文革结束后,国家科委着手制定了我国科技发展规划。一机部为落实规划在北京召开科技工件会议,我与机二系的贺经萍同志参加会议。会上科技司的负责人公开征求意见时问我们:有关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题,华中工学院是否愿意承担。我虽然毫无思想准备,也立即站起来表示愿意。利用星期天休会,我与贺经萍同志赶赴保定向朱九思同志汇报(教育部在保定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我说:这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大课题,很重要,很有发展前途,但对机械系教师来说困难比较大,主要是数学基础不够。朱九思同志立即批评我的畏难情绪。他说:你们就希望驾轻就熟,科学研究就是要抓大方向,抓难啃的硬骨头,回校后立即组织队伍,数学底子薄,就补数学,边干边学。根据朱九思同志指示,我们组成了以余俊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还包括一些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组,聘请数学教研室的教授和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员来讲课。同时大量搜集文献资料,大家共同努力编写了“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3本教材,边干边学提高极快。经过努力又从一机部争取到具体课题,有了任务和经费进展更快了。很快形成数十人的科研队伍,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国内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 老中青团结合作,敬业尽责的团队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有高水平的人才,就能争取大课题,取得大成果。但是建校初期师资力量比较弱,在院内我们与动力系、电力系、汽车系比较,老教授的知名度也是不够的。唯一的办法是走争团体冠军的道路。


    老一代学术带头人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爱才惜才的务实作风,是团队具有凝聚力的关键。机一系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陈日曜教授、路亚衡教授、余俊教授都在团队建设中发挥了核心带头作用,在老中青教师中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内耗比较小,在历次运动中机制专业的教师受到的冲击和伤害也比较小。团结、进取、实干,形成了这支队伍的优良传统。


    在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机制专业现在当选的5位院士中,没有哪一位是出人预料突然冒出来的。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严谨治学、辛勤劳动取得丰硕成果;都是通过组织严格考核选拔、有目标、有计划的精心培养;都是依靠团队的亲密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每个人在长期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他们的成就体现了机制专业整体创新能力。


    机制专业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没有暗箱操作,采取的各种支持培养措施是公开的。我们在教师中公开宣传一个优秀的乐队决不能只是一种声音,学术带头也一样需要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人才。公开宣布哪几位教师要重点培养,要求他们每人每年都要制定自己的培养提高计划。这样做既有利于个人增强奋发努力的动力,又有利集体力量主动支持他们的成长,形成优良的学风。


    随着科技进步,重要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机电一体化,使我们深感扩展专业知识结构的紧迫性,经过充分认识和努力,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将自动控制系工企专业的5名骨干教师调到机制专业;将属于电力系的电工学教研室和实验室划归机一系领导。这样大胆的组织措施增强了机制专业从事数控技术和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的研发实力,推动了专业课程向机电一体化方向转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步实现多学科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机制专业现代化的面貌。


    学校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上述回顾仅是机制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前30年,机制专业的后30年处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已经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对新起点、新高度、新目标和新任务,必然会进一步发挥历史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形势之下新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去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攀登新高度,为创一流大学作出新贡献,这就是校史——高校精神财富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始终存在的推动作用。


    (李德焕,原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