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善述等:回忆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梁之彦教授

发布人:   时间:2014-05-19     浏览次数:

关于梁之彦教授的履历


梁之彦教授1900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1986年8月在武汉去世,享年86岁。他小时候非常爱读书,家乡人看他非常聪明,就集资来帮助他。他在念大学时,当时的德国教授很爱提问,问的多半是第一排的学生。很多人都不敢坐第一排,都抢着坐后面,唯独他愿意坐前面,老师问他问题,他都能答出来。同济的老师和同学都公认他书念得好。


1924年,梁之彦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三年后,于1927年到德国启耳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这是他第一次出国留学,回国后担任过副教授、教授。他是同济大学第一位中国教授。1943年到1946年,他又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进修。在德国留学时,他是作为一名研究生,但到美国去留学,是作为一名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做客座研究员,后来还兼任一个研究室的主任。因为梁之彦教授被学校保送到德国留学,后来又到美国去留学,所以那时候我们老开玩笑,叫他“双料博士”。


梁之彦教授曾4次担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第一次是1941年3月到1943年1月。1943年他去美国留学。1946年从耶鲁大学回上海后,1946年10月到1947年1月,他第二次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1948年9月到1949年5月,他第三次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解放后,1949年9月到1952年同济大学由上海搬迁到武汉前,他第四次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梁之彦教授在上海就是生化教研室主任,迁校到武汉以后也一直是生化教研室主任。也就是说,解放前和解放后,他都任同济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他除了管教研室的工作外,还负责 选定教研室的课题和科研方向。一直到1957年,梁之彦教授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劳动改造,劳动了约两年多的时间,才没有任生化教研室主任。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刚刚迁到武汉的时候,校名叫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来改名为武汉医学院。这样一来就把“同济”两个字去掉了,梁之彦教授对同济有感情,就提意见,说迁校的时候都答应了是叫同济的,怎么随随便便就改名呢?他批评学校“有的人无知无识却又一味蛮干”,并支持学生要求恢复同济校名。这可能是梁之彦教授被划为右派的原因之一。


1952年,同济医学院迁到武汉以后,他曾任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省政协副主席。


关于梁之彦教授的科研成就


1930年代,包括梁之彦教授在德国留学期间,主要研究肌肉收缩的生理生化,即肌肉为什么收缩,在收缩过程中有什么代谢变化。1940年代以后,包括在美国耶鲁大学期间,主要是做大脑皮质-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控。因为这个分泌系统是由大脑皮质控制的,大脑皮质调控垂体,然后调控肾上腺,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再来调控身体各部分。1950年代他研究垂体因子对肾上腺皮质的调控。1960年代他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梁之彦教授在内分泌研究方面成就很大。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主要做肾上腺皮质激素研究。在实验室里探索测定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方法,通过测定肾上腺皮质里维生素C的量来间接测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他留学回国后,就把这个方法带回国内进行传授。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测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量了,那时候还不能。解放后,我国学习苏联的组织疗法。通俗简单地讲,组织疗法就是把人体的组织液提取后,再给病人注射进去,从而治疗一些疾病。梁之彦就研究组织疗法到底是什么原理、什么机制。经过研究,梁之彦发现了组织疗法的原理,就是组织液打进人体以后,可以使人的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再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分泌。他写的有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生理学报》上。


1952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生化大型参考书《生理化学》,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生物化学方面的专著,分上、下两册,大约100万字左右。因为当时生理化学发展很快,他每年都搜集资料,进行再整理。1957年,《生理化学》第二版已经排版了,因为他划为“右派”,就取消不印了,非常可惜。1957年至1959年,他大约有两年半左右在农场劳动,1959年他回到学校,马上开始收集资料,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文献,没有查阅的资料全部补充,再进行编写。每天一早就来到办公室伏案看书,就连周末也进图书馆查阅资料。1965年《生理化学》准备再版的时候,“文革”来了,他的稿子不能出版,就放在纸箱里面,后来发现里面已成了老鼠窝了,稿子全都成废纸了。上世纪80年代,由他主持,以武汉医学院为主编,组织国内各主要医学院校生化同仁编写了《生理化学》第二版,也分上、下册。出版上册的时候他还健在,出版下册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关于建立湖北省生物化学学会


梁之彦教授为建立湖北省生物化学学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梁之彦教授是全国生化学会的理事,也是生物化学杂志的编委,担任生物化学编审组组长。1980年,梁教授在上海参加全国生化学会年会,会议要求全国各地都要筹建生物化学学会分会和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他回武汉后立即联系武汉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生化同仁,于当年12月组织成立了湖北省生物化学学会暨武汉市生物化学学会,他任第一任理事长。梁之彦教授1986年去世后,他的学生冯宗忱教授接任湖北省生化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生化学会自成立以来,其理事长单位就一直在我们学校。


关于梁之彦教授的印象


梁之彦教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1957年到1959年,他下放到农村劳动两年多。回到学校后,他立即到图书馆查资料,呆在教研室看书。他每天很早就来到教研室,一直到下班别人都走了他才离开,几乎每天如此。当时有几份重要的生化杂志,他将每一期都收集,将一些重要的文献记下来。现在有电脑,需要什么资料一搜索就可以,那时候收集资料很难。1980年前后,梁之彦教授还带进修的年轻教师。梁教授审查年轻教师写的讲稿,每一页都看,看了还要将年轻老师找来,当面逐段逐段地告诉他什么地方写得不对,教他们怎么讲课,怎么把讲稿写好。


梁之彦教授的人品非常高尚,对自己老伴的照顾很周到。他是一个大教授,他夫人是河南老家的一位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跟他从上海到武汉,他这个大教授从来没有嫌弃她。他的夫人早他几年去世,他将她的骨灰放在家中,直到他去世,请后辈将他们的骨灰放在一起安葬。他遵守中国的传统道德,不抛弃糟糠之妻。梁教授养育了三个孩子,他对子女教育重视身教。梁教授那时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小儿子分到下面去,他也没有利用他的权力把儿子留在武汉。在他的身教下,三个孩子读书都非常认真,都念到大学,有的当工程师、有的当医生。


梁之彦教授身体非常好。“文革”时将他下放到农村,他在农场劳动很认真,干农活不怕吃苦。“文革”时搞“斗”、“批”、“改”,有一次,军工宣队安排学生去安陆拉练,他作为批斗对象跟随同行,那时他已快70岁了。从武汉步行到安陆去,学生走到半路走不动了,不少人爬上了汽车。可他不坐车,硬是步行到了安陆,既坚强又乐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后,70多岁的他还担任好几个班的课。当时医学院招的学生很多,每年都要招1000多名学生,但当时生化教研室只有上十位老师,既要讲课,还要带学生做实验,所以包括梁之彦教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要进教室给学生上课。梁之彦教授上课一直到1982年他82岁时。我们经过教室的时候,都会听到他的声音。他的声音很洪亮,中气很足,一直到他生病以前,都是这样。


梁之彦教授性格很开朗。“文革”中,有好多人受了委屈上吊、跳楼、自杀,但梁教授并不将这些放在心上。“文革”刚开始时,造反派学生给他做了一顶高帽子戴在他头上,他就戴着高帽子天天在校园里走动。有一次,他戴着高帽子到校外邮局去寄信,门卫看到后,让他赶快把帽子取下,寄完信回来再戴。


梁之彦教授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看书和跳舞。有一个关于他爱看书的真实故事。文革时,大家都不看书了,因为没有看书的环境,许多人也不敢看书。那时候图书馆还开着,梁之彦教授就天天去,经常是图书馆只有他一个在那里看书。有一次,下班了,管理员马虎,门一关就走了。梁之彦教授看完书之后发现管理员不在,门也打不开了,只好站在窗口喊人开门。过了很久,过路的人听到他的喊声才找人把他放出来。后来,图书馆也关门了,梁教授才不去图书馆了。1950年代初,同济医学院每星期六晚上举办舞会,他一般会看书到9点半,9点半以后才去跳舞。只要有休息他一定在看书,星期天也是这样。他在家里呆得时间很少,一般都呆在教研室。我们学生都认为梁之彦教授课讲得好、学问好、特别爱看书。


关于梁之彦教授的去世


梁之彦教授的去世与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有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很快,但缺少一本生物化学专业的英中文对照字典。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和复旦大学决定联合编一本《生物化学汉英对照字典》,邀请梁之彦教授作审定委员。梁之彦教授收到初稿后,增加和修改了200多个词条,主办单位特别感谢他,赞扬他80多岁了还这么认真。1986年,主办方对《生物化学汉英对照字典》进行第二版审定,86岁的梁之彦教授接到通知后就到上海去参加审定会。因为是冬天,气候寒冷,他患了重感冒。在上海进行了初步治疗后,就回到了武汉,可是回武汉后他就一病不起,最后因感冒诱发心肌梗塞不治去世。如果他那次不去上海开会,不受风寒患感冒,可能还不会那么快就去世。


总的来说,梁之彦教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人,一位乐观正直、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大好人。

(何善述、冯宗忱、邓耀祖口述,苏明华访谈整理。何善述、冯宗忱、邓耀祖,三人均为梁之彦教授的学生,分别于1952年、1955年、1960年毕业,冯宗忱和邓耀祖曾任同济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