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沫香:我所经历的法学发展初期

发布人:   时间:2014-07-02     浏览次数:


1959年,我从当时的湖北大学(后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至华中工学院,一起分来的还有4个人。因为那个时代基本上不需要法学毕业生,我们法学专业的许多学生学到第四年就转专业了,有的转学政治专业,还有的转到物理、化学、数学等专业。由于1959年正值华中工学院刚成立不久,且是工科院校,所以我们被分来的时候,5个人只有我1人被安排到政治课部搞教学,讲党史课。当时的政治课部主任是宋驹教授。同来的李文成被分到学校附中教语文,另外3个人被分到政治课部的资料室当资料员。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才开始流动,我们一起分来做资料室工作的3个人不愿干调走了。1983年,学校成立新闻系,李文成从附中调到新闻系。大概在1984、1985年的时候,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开始招揽人文社科类人才,我的大学同学姚经华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区)调来了,又从学校保卫处调了2个人,一个叫袁东娥,是中国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文革”时期毕业的,另一个唐永忠也是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他们调来后也上法律基础课。在1984、1985年的时候,找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还是很难的,因为全国刚刚恢复法律专业,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断档。那时候在人文学部下面成立了法律教研室,主要任务就是为全校本科生上法律基础课,因为是全校的公共课,教学任务很重,所以我们整天忙于上课。


1987年,人文学部又开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主要由经济学教研室承办,当时人文学部主任是毛钢教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搞了两年,后来遇到1989年学潮,学生有专业情绪,不愿学这个专业,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的口径太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不好就业,提出要学法律专业。当时我们学校没有法律专业,学校没有办法,就同意向教育部申报法律专业。1992年底,法律专业申报获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招生比较困难,社会上不知道这个专业主要是干什么的,只招了19个学生。第一年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的那19个学生转来的。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是1994年,考虑到开设的法律专业与原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能够相融合,所以对外招生叫经济法专业。当时学校还有一个摊子与法律有关,即管理学院的知识产权研究所,研究所里有朱雪忠、方放、戚昌文等几位老师。法律专业虽然批下来了,但是师资力量却很弱,仅七八个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叫政法系,仍隶属于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后改为文学院。刚开始学校提出让我们政法系与管理学院的知识产权研究所合并,一起建立一个硕士点。管理学院开始不同意,后来又同意和我们联合起来申报硕士点。基于工科学校大背景,1995年我们以科技法学申报硕士点,1996年硕士点获批。后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政策变化,调整为“经济法学”硕士点。


“经济法学”硕士点最初只招收了3名研究生,3名研究生都是我们法律专业的本科学生,因为外校都不知道华工招法学研究生。现任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涛就是首届3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由于法学硕士点是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所以管理学院知识产权研究所也招法学研究生,他们的经济法偏重于知识产权,而我们的经济法口径比较宽。受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我们的专业无法做得很细,对于法律专业,教育部规定重点课程不得少于14门,还必须开设一定的选修课,外加全校的法律基础公共课等,政法系当时的教师队伍只有十几个人,每个老师大约要上5门课,还不包括法律基础公共课,教学任务非常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矛盾也随之增多,对法律的需求不断上升,法律专业也开始热起来了。1994年,根据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求我们办一个法学双学位班,让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辅修经济法。1997、1998年的时候,法律专业很吃香,其他学院要求辅修法律专业的学生超过了100人,我们设了很多的限制,选拔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双学位班学习。这些双学位班都是晚上上课。当时系里经济条件很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们向学校申请经费也很困难,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了。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招收在职研究生班,在职研究生班在当时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在深圳沿海以及省内宜昌等地办了6个班,通过办在职研究生班,使我们的条件大大得到了改善。报考我们的研究生人数也增多了,国家统招研究生计划也随之增加到了16个。


2000年合校时,原城市建设学院有一个法律教研室,合校后法律教师人数增加到了30多人,但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低,基本都是本科学历,硕士比例很少。这年文学院下属各系都吵着要分家,在徐晓林教授努力下,公共管理等专业从文学院独立出去,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也从文学院独立出去,单独为社会学系;我们政法系也坚持要独立出来,也就成立了法学院。法学院的院长由学校从北京大学法学院聘请来的罗玉中教授担任。罗玉中担任院长后,注重抓教师队伍,从北京大学引进了几位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他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博导工作。罗玉中担任院长期间,教师队伍结构有了一些改观,两届任期满后,接任他的是他的学生易继明。易继明是北大法学博士毕业,人很年轻,担任院长后有很多新思想、新举措,推行了很多变革。


2000年,我就退休了。由于我一直坚守我的法律老本行,在我们学校算是法学最老资格的,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被聘请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顾问、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顾问、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法律专家咨询委员、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律专家咨询委员等职。

(肖沫香口述,唐燕红、杨扬、谢舒娅访谈整理。肖沫香,原经济与法律研究所所长。)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