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慧娴等:文体大队是华工园里一枝花

发布人:   时间:2014-10-15     浏览次数:


早在建校初期,华中工学院就很重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认为必要的文体活动是学习好、工作好的保证。学院当时提倡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每周几乎在电影场都有电影,放映即使在雨雪天气,师生们的兴致也丝毫未减,仍打着伞看电影。每周在学生食堂经常会有舞会,彭天琦、朱九思、邱静山等校领导也曾数次去过舞会。


建校不久,华中工学院学生文工团就成立了。第一任团长是余有芳,副团长是邹雪秋。文工团下设歌唱队、舞蹈队、话剧队、西乐队、中乐队等,共有近400名团员。


文工团排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大部分是自创自导自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文工团的带动下,学校的文娱活动更加丰富,节日里的演出也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华工”大合唱》创作于1958年,这首歌由我校教师黄祺祥作词,陈继平、杨政作曲。1959年国庆期间,由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这首歌,当时由50多人组成的乐团伴奏,在华工电影场首演,指挥为归国华侨、我校教师李扬。这首歌非常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首演很成功,不久歌曲便在师生中流行开来,湖北艺术学院的师生对此评价很高。


文工团定期在校内外演出,到武钢、武汉市的很多剧院都演出过,有时还售票,一元钱一张票,基本上场场满员,相当多的节目达到了专业的演出水平。当时在全国高校的文工团中,华中工学院的文工团是唯一取得售票许可的文工团。有一次,华工文工团和湖北艺术学院同台演出,双方的节目轮流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与此同时,华中工学院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朝气蓬勃,每年都组织规模很大的运动会,并组建了篮球队、游泳队、田径队、足球队等。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体育馆内积极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既增强了体质,又在比赛中为学校捧回了多个奖杯。如1958年,梁洁瑶同学就以8分16秒的成绩获得省运动会女子自由泳第1名。


1960年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文体骨干的学习和健康,普及和提高学生的文体素养,学校党委决定组建文体大队,下设文工团和体育大队,由霍慧娴任文体大队政委。为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学校还决定将体育教研室归属团委管理。


那时正处国家困难时期,学校想法设法给文体大队拨了几千元经费,用于购买乐器。霍慧娴和高永祥同学一起到外地去采购乐器,从上海、大连、长春、哈尔滨、北京等地采购回了多种乐器,有的乐器现在还在大学生艺术团使用。


文体大队设在西7舍,成员由具有文体特长且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集中了全校的文体精英。华工人才济济,学机械、电气的学生中也不乏具有艺术、体育特长的人才。除了跟随原班级的专业学习外,队员的人事、党团等组织关系全部转入文体大队,队员的毕业鉴定也在文体大队里举行,除上课外,基本上不参加原院系的活动。文体大队的队员要求专业成绩始终处于中上等水平,一旦下滑就得退出大队。队员们全部做到了专业学习和专项技能两不误。


文体大队是一个严格管理、严格训练的集体。队员们平时的排练和专业学习都很认真刻苦。每天下午4点下课后,队员集中训练,并且邀请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和武汉说唱团的名师来指导和授课,其中包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康立本、胡忠达等。九思同志很重视文体大队,经常过来看队员们的排练。每天清晨,组织上没有特别要求,但队员们都很自觉地早早起来自己练习,没有一个人睡懒觉,大家的干劲都很足。每周六下午,是文体大队政治学习的时间,九思同志经常给队员们做报告。为了方便学习、交流和管理,学校安排文体大队的队员集中住宿,并安排专职干部和队员们同吃同住。开始大家住在西1舍、西2舍,后来搬到了西7舍。基础课部的教师定期到西7舍给学生答疑。


文体大队也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很多队员都很优秀。李扬担任了文体大队的专职干部,他擅长小提琴,并且会修多种乐器。陈继平擅长手风琴和作曲。动力系的学生徐演身高1米8,云南人,擅长跳孔雀舞,后来担任云南歌舞团团长,经常带队出国演出。


文体大队成立后,即成为华工的一张名片,通过文艺演出、体育友谊赛等形式把华中工学院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大家。李宜昌原是武汉二中的尖子生,正是看了文体大队的演出后,决定报考华中工学院,后来他参加了文体大队,创作了很多曲目。


当时,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和省长张体学观看了文体大队的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肯定。王任重数次带客人来华工看文工团的表演,甚至把文工团请到洪山宾馆去演出,队员们晚上就住在洪山宾馆档次较高的11号楼内。


诗朗诵《为了61个阶级兄弟》每次演出时,观众都会落泪,队员们不借助任何乐器,仅凭诗朗诵,即把黄河天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震撼力极强。


1963年10周年校庆时,文体大队创作了一批精彩节目。为了给创作提供原材料,査谦、朱九思等校领导亲自给文体大队讲述了学校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其中,话剧《年青的一代》非常有名,该剧从生活领域反映了年轻人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斗争,也生动表现了年青一代如何做一个坚强的、合格的革命接班人,王任重对该剧评价很高。渔鼓是湖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乐器,文体大队用土渔鼓的艺术形式把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的故事搬上舞台,取名《土渔鼓》,语言诙谐,肢体动作夸张,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此外,《南方来信》、《战斗在越南》等多个剧目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体育代表队的成员通过刻苦训练,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创造了多项省记录,有多位运动员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我们的篮球、排球多年保持省级冠军,田径队在每年省里举办的大学生运动会上都是所向披靡,几乎所有的田径项目都是保持压倒性的优势,如韩才元在省级学运会上夺得了400米跨栏的冠军。我们还利用暑假期间,到外地去打比赛、打友谊赛。1963年前,体育代表队曾3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田径、举重等比赛,取得了1次冠军和2次亚军的好成绩。乒乓球队和自行车队也曾到北京、上海等地访问。


遇到关键的比赛时期,食堂里还设有专门的窗口,给运动员们加餐。在三年困难时期,九思同志规定每周固定给文体大队的队员加餐两次,加餐的菜里面都是有肉的。每逢重大的比赛或者演出,九思同志一般都是亲自到厨房里查看队员们伙食的准备情况。


文体大队还是一个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的集体。不少校友都以曾经在文体大队战斗过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很多人在这个集体中光荣地入团、入党,迅速地成长起来。不论是留校工作的,还是在校外发展的,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建树。例如姚蓉宾原是舞蹈队的,梳着大辫子,后来担任广州市副市长;陈国昌后来担任武昌造船厂的厂长等。文体大队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既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文体骨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校外又扩大了华中工学院的影响,在各种比赛中为学校争了光,被誉为“华工园里一枝花”。它曾经带给师生们的欢愉仍然也将一直留存在人们的心底,永不磨灭。



(霍慧娴、陈继平、李宜昌口述 ,吴瑞芳访谈整理。霍慧娴,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曾任校文体大队政委;陈继平、李宜昌,我校退休教师,曾为校文体大队成员。)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