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焕:回忆彭天琦在华工的岁月

发布人:   时间:2014-03-01     浏览次数:

彭天琦同志是1955年7月从湖北省委调入华工,1960年底调到武汉市委任第二书记,他在华工主持学校领导工作五年多。我1955年7月毕业留校当助教,当时机一系的总支书记鲁奇同志是天琦同志的夫人,我在她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教师团总支的工作。1959年,鲁奇同志任数学力学系的系主任兼总支书记,又调我到数力系协助她的工作,这些国防尖端专业是天琦同志亲自抓的。1960年到上海参加三校联合设计火箭的会议,天琦同志代表学校带我一起去了。所以天琦同志在华工时,我作为当时的青年教师与他们家的接触算比较多的,这里回忆的往事只是天琦同志在华工工作的点滴。


艰苦创业中的积极贡献


天琦同志在华工期间正是华工建校初期,处于艰苦创业过好教学关的阶段。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学习苏联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制定的指令性计划,特别是在1954年~1957年初政治运动相对较少,教学秩序比较稳定,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欣欣向荣,教育质量提高很快。天琦同志到校后任副院长,后当选为党委书记,负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天琦同志负责抓的工作中我还有印象的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精神,天琦同志赴京参加会议,返校后迅速组织了传达和学习,在1956年3月召开教职工中的党员大会上,总结学校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制定贯彻中央精神的措施。天琦同志要求全校知识分子进一步明确党在新时期的任务、方针和政策,明确发展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性、艰苦性,从而增强责任感、事业心,提高自我改造和向科学进军的自觉性。这一口号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全院迅速出现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当时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都制定了向科学进军的规划,我校青年教师的代表还向武汉高校的青年教师发起了向科学进军的挑战书。同时,学校党委特别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学术骨干。1956年在教师中发展党员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18人,我的老师路亚衡教授、刘寿延副教授就是当时入党的,后来还送到苏联高校进修。二是领导制定了《华中工学院12年远景和1956~1960年的综合规划》,他在规划小组成立会上指出:“我院成立三年来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却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在进入边发展边提高的时期,面临的矛盾是形势发展很快而我们经验不足,任务很重而我们师资力量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本着积极发展,重点提高的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他同时强调制定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积极稳妥,切实可行。要充分发动群众,层层落实,要从院到系、到教研室、教学小组都要制定规划。三是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的关系。1956年3月,天琦同志在全院党员大会上讲:“要坚决贯彻执行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该肯定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院和每个教师的中心任务,而培养提高师资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很重要的一环又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科学研究又依靠教学工作来训练后备力量,这三者是以教学为中心又相辅相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是抓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落实到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当时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负担过重、影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学生负担,提出教学要少而精,学到手。宁愿学少一点,也要学好些。学生中还开展互带互学“一对红”等活动,很快见到成效。


1957年7月开始反右,1958年教育革命,随后土炉炼钢,大办工厂,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停课太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训是深刻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院仍然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进步,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天琦同志有些办学主张还是正确的。一是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从学校实际出发,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院党委决定将机一系、机二系和机械厂合并,集中力量生产150台全齿轮传动的车床。天琦同志经常深入到150指挥部了解情况,解决困难,为了参加劳动学生的健康,他星期天早晨站在机械厂门口,不准学生进厂加班劳动。

经过全体工人、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院出色地完成了152台车床的生产任务,原有的陈旧的皮带传动的车床被淘汰,机械厂的设备焕然一新,学生金工实习的条件极大地改善。二是在开展技术革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天琦同志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它不仅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的任务之一,必须在解决国家科学技术问题,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上承担任务。”当时机一系向他汇报考虑以机械制造综合自动化作为长期的学科发展方向,他十分赞同,并用通俗语言表达科研工作的战略思考。他说:“科研的长远规划要抓住大方向,大课题,要集中不宜分散,要长期坚持,也就是说,搞科研要像牛拉屎,不要像羊拉屎,不要像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他支持机一系、机二系与机械厂合作,开展360轴承自动化车间的研究。我们设计的光电麻点检查仪、轧球机、改装的车削自动线、轴承自动装配机都由机械厂制造出来。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是不能办到的。三是在全国大跃进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部决定在高校新建大批新专业,使华工的专业从18个猛增到37个,特别是在部属高校筹建国防尖端专业那是一切从零开始。我调到数力系直接参与五个航天专业的筹建。学院党委分工是天琦同志负责抓这方面的工作,他亲自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火箭联合设计的会议,通过与老战友沟通拓展了我们到国防院校对口参观学习和派教师进修的渠道。1961年,由于教育部的五所院校的航天方面的专业未获国防科委批准而全部下马,学校除了按原价收回教师自己购买的专业书刊外,还将教师调到有关专业,并没有在资金和设备方面造成浪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坚持了求真务实、勤俭办校的作风。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