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海明:计算机专业恢复重建的亲身经历

发布人:   时间:2014-04-21     浏览次数:

    我们的第二个项目,是江汉油田的任务。当时,湖北江汉平原发现地下有石油,成立了江汉油田勘探管理局,要勘探石油的蕴藏含量和分布区位,勘探产生的数据量很大,因它是用人工放炮以后产生地震,用地震记录仪记录下来,然后再分析回波信息,判断含油结构,要处理的数据量很大。为此,管理局下设一个计算中心,购买了一台国产的计算机,计算速度大约每秒一万次左右,他们反应说这个计算速度显然太慢没办法处理。


    恰好,我在武汉测绘学院教过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现今在江汉油田计算中心工作,他到武汉找我说,能不能想办法帮他们尽快研制一台每秒一百万次的计算机来处理庞大的勘探数据。百万次机国内还没生产,传说北京大学正在集中力量研制百万次级的“红旗”机。当时国内的计算机还在第二代,叫晶体管计算机(第一代是电子管的),而国外已进入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第三代计算机,研究百万次的第三代计算机涉及大量进口集成电路等问题,费钱费时且不确定因素多。我说我先去调查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或者捷径可走。这个项目,因为在湖北,又是生产实际需要,应该说我们理应承担。所以我说原则上为你们解决这个困难,但具体用什么途径,什么办法,待了解以后再定。于是我和几个教师到江汉油田去了解,数据都从何来?要进行什么处理?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吗?还有多复杂?最终弄清楚数据是从地震记录仪上采样下来的。采样获得一大串一大串数据,数据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弄清楚了数据的单纯性在了解处理时做什么运算,发现主要将数据组成了一个很大的数据阵列,然后对它进行阵列运算。


    调查了解之后,经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方案,给现有机器设计一个专用运算器,加在中心现有计算机上, 凡遇大量数据的阵列运算,就由这个专用运算器做,专用运算器设计到一百万次以上,原主机作为一个综合管理机,主要管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其他非阵列性的运算,对于大数据的阵列运算主机启动百万次的阵列运算器处理(简称阵列机),两者用访问回答的形式相互联系。


    阵列机比计算机省钱省力省材料,运行速度快。油田方问有把握吗?我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样双方就签约了。


    过去给机场做的项目都是进口的现成设备,我们只是安装调试把它用起来,阵列机需要自己研究设计制造,而且要用集成电路的三代机,集成电路又要进口,难度是很大的。我们集中力量拼搏,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完成这个“集成电路三代的阵列机”,并与江汉油田的计算机主机联调联试成功,运行速度每秒超过百万次,最高可达150万次左右,这个项目除得到江汉油田的一致好评外,还获得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嘉奖。


    通过做这个项目,把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升到能设计制造计算机部件的实际水平。初步建立了两个计算机部件的教学实验室,可以实现相关项目的研究和教学实验。


    通过上述两个项目,师资基本上锻炼出来了,我们师资培训班的那些工农兵学员,全部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不分昼夜的任务突击,迅速成长比坐在教室听讲、上课学得更活、更实际。


    第二个办专业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室及其设备的建设。 没有一台可运行的计算机,老师抽象的教,学生既没有看到,更没有上机实践,那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台计算机。


    在做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建起来两个实验室, 但是还缺一个完整可用的计算机,那怎么办?当时朱九思已被解放出来,我向九思同志建议学校出钱买一台计算机。买一台计算机,假如仅供计算机专业使用,那是肯定不会买,因为一台计算机很贵约二十万,占当时华工全年教学经费50%以上。为此,我向朱九思同志申述,为什么买一台计算机的理由:计算机是当前最先进的工具,计算机专业的人造出计算机主要是给各行各业用的,尤其是国防系统用。我们自己用得不多,我们负责教会全校师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哪一个专业先用计算机,一定能使该专业有创新性发展,意义很大。当然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在这个计算机上实习,全校的教师学生都要会用计算机,只有将计算机用于一个专业某个方面,才能够改变他专业的面貌。当然我跟九思同志说的要详细的多,他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他说你写个报告,我们就写了一个报告报学校,最后研究批准了。当时,为了备战生产计算机的军工厂都迁到贵州三线去了,我们在那订购了一台计算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