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广武:船海学院创建和发展历程若干记忆

发布人:   时间:2014-04-25     浏览次数:

今年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原造船系)建立55周年,回顾初创岁月和发展历程,仍不免心潮起伏。其间经历的困难、曲折和感悟,一时难以全面总结。本文仅记述我亲历的若干人和事,当然更着重于我所属的船体专业,期望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船海学院老一代造船人的奋斗历程和造船系发展的足迹。


“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召唤


我于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原华中工学院电机电器专业。之所以选定攻读电机专业,是当时中学政治课本上有一段列宁的教导: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怀抱着实现全国电气化的梦想,中学时代我就自己动手制作小型电动机、发电机等玩具和装置。入大学以后,我除努力学习课程外,还常去图书馆看阅有关电气化的专业读物。但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958年9月作为预备教师,我被调入正在筹建中的工程物理系,随即一边学习新的课程一边跟随老教师开展回旋加速器放射性电磁检测装置的研制。由于缺乏有关专业知识,我只能做一些搬仪器、接导线、读数据等辅助工作。紧张的学习和加班加点的实验,使时间过得飞快。1959年3月,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我和袁静仁、陆达华等部分工物系的年轻人,又被调入准备筹建中的造船系。办公室仍在东一楼,但造船系是搞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我坐过的最大的船,也只是破旧的武汉过江轮渡而已,不免颇感惆怅。直到4月18日召开成立大会,才知道新系是应海军的要求筹建的,当前主要是筹建潜艇专业,包括艇体设计制造、动力装置、电力推进、通讯等,为海军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并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伟大号召。学校很重视造船系的筹建,由九思同志亲自兼任系主任,总支书记是学校机关调来的南下干部周淑珍(原华中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熊小村的夫人)。成立会上还见到很多从机械系、电力系、动力系调来的同志,据我的记忆,大约二十多人,除书记外都是年轻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少年时期的憧憬、兴趣、准备和大学学到的知识,都似乎已随风飘去。但是,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从此我投入船舶和海军建设事业,直到现在。


来到造船系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为承担今后的教学任务作准备。我的学习经历也充满戏剧性。一开始给我安排的学科方向是“流体力学”,这是船舶航行性能学科的基础。我一方面自学前苏联造船院校“流体力学”教材(巴特勒雪夫编著),一方面参加动力系正在开设的“水力学”课程的听课,并帮助批改学生 作业和带学生做水力学实验。学期结束后,由系里联系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流体力学”课程。同去的还有由机械系调来、也是1956级的夏德麟。到达哈尔滨工业大学流体力学教研室后,才了解到他们的教学计划作了调整,下学期不开设“流体力学”课。根据我们的基础情况,他们认为我们留在教研室,只靠自学和答疑,可能难以很快掌握这门功课,最好另找有关院校去听课。经请示系领导,让我们立即返回学校,等待新的联系结果。两个多月后,情况又发生大的改变。在舰艇教学领域很有实力的大连二海校(现为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同意接收我们一批人前往进修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系里将我的研究方向调整为“舰船强度与结构设计”,这是一门接近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同去进修的还有易德明(舰船设计)、向家润(舰船航行性能)、骆东平(舰船结构与工艺),另外还有船舶轮机专业的朱梅林、船舶电器专业的陈坚等。我们的进修学习,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上下都当作搞好军民关系来对待。经过半年多紧张的学习及舰队实习,我们于1960年8月返回学校,迎接教学任务。1960年以后,在九思院长的亲自关心和指挥下,造船系从各方面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从学校其他系调进的有刘颖(副院长,二级教授)、潘景安(三级教授)等;由原苏联相关院校毕业分配来的有梁淑芬、李志远、张蕾丽、王振民、金松林等;由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有程尔升、薛中川、崔存根、马元镐、马保庆等;又花大力气于1963年从武昌造船厂调来有经验的工程师陈咸堉、晏成栋、程天柱等;造船系便以非常快的速度建立起来。同时,在造船系所在的东二楼配备有解放军警卫连值岗,成为学校师生瞩目的一道风景线。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