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广武:船海学院创建和发展历程若干记忆

发布人:   时间:2014-04-25     浏览次数:


机遇、曲折与梦想


    19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尚在紧张进行,但由于海军发展的急迫需要,及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九思同志的重视,造船系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我系船体专业争取到参与全国重大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中,主要有深潜救生艇的研究(1971年开展,198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的研究(1972年开展,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滑行艇与半滑行结构设计规范的研究(1972年开展,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其他专业也陆续积极争取和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工作,如沉雷探测与打捞潜水器及机械手的研究(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30KW柴油发电机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CZD-HGI型船舶自动化电站控制研究(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000米深海浮标锚链系统研究(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平头涡尾船型研究(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四万吨级肥大船节能船型研究(1987年获中船总科技成果二等奖)等等。随后参与了非常多的海军建设科研项目,涉及核潜艇、常规潜艇、深潜救生艇、航母、驱逐舰、护卫舰、快艇等各类水面舰艇,以及水下作业机械手、潜艇逆变电源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筹备学校四十周年校庆时统计科研成果,总计获得的部委级以上成果奖共计有53项。


    在进行科研攻关的同时,在学校特别是九思同志的推动和支持下,造船系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实验条件的建设,主要有当时国内高校最长的船模试验水池(1977年建成),适用于潜艇和深潜器结构实验的压力筒实验室(1974基本建成),适用于船舶操纵性实验的风洞实验室(文革前开建,1973年基本完成)。陆续建成的面向舰船科研的主要实验室还有: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机械手实验室、大功率柴油机实验室、舰船与海洋结构物实验室等。


    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及实验室建设的实施,使我系迅速成长为国内造船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学和科研实力得到造船界的重视。1981年由刘颖教授领军的船舶内燃机学科首先获得博士点,截止90年代初,已有4个博士点,即船舶流体力学(1984年建立)、船舶结构力学(1986年建立)、电力传动及自动化(1992年与学校自动控制专业合建)。全系所有学科的博士点的建成,在全校乃至全国也算是比较早的。


    回顾造船系的发展,海军建设需求的推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大家的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记得朱九思同志在他撰写的《竞争与转化》一书的卷首语中写道:“我绝对不能忘怀的是已经故去的不少共事多年的老同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学校的今天”,其中提到的造船系的老师有:郑衍双、郝刚、彭伯永。今年是造船系成立55周年,不能不再一次想念起他们以及其他为造船系贡献了青春和毕生精力的同志。彭伯永老师我在前面己经提到,他是我们系初创时期的领头人,他的领导才能和辛勤付出,至今令我们敬佩和怀念。他于1985年调任图书馆馆长,也有很多建树。郑衍双老师是前面提到的深潜救生艇项目的主要完成者、结构组组长,研究出重量轻、可布置好,又有足够承压能力的结构,是该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实验非常多,模型制作、精度测量、实验设备的设计加工等,在当时文化革命尚在进行的条件下,工作非常辛苦和困难。经常是下面条和吃馒头对付一餐。长期艰苦的工作损伤了他的健康,六十刚过就离我们而去。青年教师郝刚,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1984年在本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攻读学位期间即参与完成4项科研成果,有2项获得部委科技进步奖,1项获发明专利,并发表30余篇论文,被国家授予首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毕业后不久即破格提升为教授,并获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据他夫人介绍,他每天钻研至深夜,从来没有在十二点前睡过觉。这样一位勤奋优秀的人才,却不幸在38岁时英年早逝。另外还要说起曾和我合作多年的张祖枢老师,他是造船专业结构实验室三大实验系统设计建设的主持人,并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他自己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但所有结构领域的重大科研实验,他都参与规划和指导,从不计较个得失。他参与我的科研项目的很多实验,因为他身体壮实,很多笨重的仪器设备都是他动手搬运和安装。他率先开拓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约是长期实验工作,生活缺乏规律,他长期受糖尿病折磨,也过早地离开我们。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现在,为我系建设作了重要贡献并已故去的老同志就有23人。


    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1999年学校进行学科调整,将动力工程和应用电子调整出当时的船舶和海洋工程系,后来又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调进,组建成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年2月,学院春节联欢团拜会上,要我代表老教师发表感言。想起我即将退休,想起随造船系经历的四十八年风风雨雨;想起为造船系建设而献出了青春和毕生精力的同志,我不禁百感交集,作了一首诗在会上朗读。作为历史的记忆,不妨抄录在下面:诗的题目叫“扬帆”,表达了我作为原造船系一名老教师的追求和梦想。

    四十八载一挥间,航程漫漫未有闲;
    多少抢滩不眠夜,几多战友已长眠;
    倾情梦中腾飞越,痴心追梦一年年;
    勿报海上大风起,扬帆把桨莫迟延。


    2008年4月8日,学校决定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调整出去,正式将学院恢复为船舶和海洋工程学院。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在我国海军建设和海洋开发的紧迫需求和大好形势下,船舶和海学工程学科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而努力。

 

    (曾广武,船海学院退休教师,曾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系主任。)

上一页 [1] [2] [3]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