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君健:改革开放后我校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人:   时间:2014-03-03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后我校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生物力学会议。


一、会议的背景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敏锐地意识到生命学科发展的前景。回校后,经过反复思考与斟酌,他高瞻远瞩地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筹建生物工程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并委任当时在力学系工作、并没有生物学背景的我教授牵头筹办此事。当时生物力学是一门新学科,国家经过十年浩劫,在刚刚打开国门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内还无人知道何为“生物力学”,也无海外关系得到生物力学方面的资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自学学习了生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想方设法与生物力学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冯元桢教授取得联系,表达了想去美国学习的愿望,冯教授得知情况后非常欢迎我去美国学习。时值1979年2月中美邦交正常化,1979年6月,经过多方努力,在冯元桢教授的帮助下,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师从冯元桢教授学习生物力学,三个月后的1979年10月如期归国。当时邀请以加州大学校长为首的访问团一行九人来校访问,并签订了校际合作协定。访问结束后,冯元桢教授应邀留下,在我校举办了全国生物力学讲习班。


回国后,我深感我们国家在生物学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实验室,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此想法与朱九思校长不谋而合。


1980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的领导下,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以黄家驷院长为理事长的第一届理事会,我当选为副理事长。这个消息更加坚定了朱九思的决心。1980年,教育部批准我院在力学系成立生物力学专业,随后我院在此基础上成立生物工程系,我担任第一任系主任。1981年,生物工程系开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成立之初的生物工程系,有一个生物力学教研室、一个生物科研组,教师还不足十人。


二、会议的筹办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学习,王教授思考如何把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国际会议引入学校。以开阔师生的学术思想和视野,提高学校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学术水平。我把此想法向朱九思院长作了汇报,得到他的大力支持。1981年我去日本参加生物流变学国际会议时遇到了冯元桢教授,也跟他说了此想法,冯教授当时说可以考虑。同年冯元桢教授分别给国家科委一局和我院来信,建议于1983年在武汉举行一次国际生物力学会议。得知此消息,学院迅速行动起来,当时科协的前身——校学术交流办公室根据朱九思同志的意见起草了《关于1983年在武汉举行国际生物力学会议的报告》一文(发文号:院科字(81)18号),文件提到:“1978年我院我教授带领一批同行进入了这个新兴的边缘学科领域,承担了国家下达的课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他们写的学术论文,已两次被国际学术会议所接受。因此,1983年国际生物力学会议能够在武汉召开,对于扩大我省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我省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此报告提交给省委陈丕显、韩宁夫、黎韦、李夫全四同志。


此报告呈交上去后,又经国家科委、外交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申报,方毅、李先念、姬鹏飞等签字,时任总理赵紫阳亲自批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下文委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华中工学院具体承办这次国际会议。


由于当时是第一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校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难。我教授拿着国务院的批件,到省政府找时任副省长的陈明解决经费问题。陈副省长约谈我了解会议筹备情况,不久批复了四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此次会议。


至此,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日本生物流变学会联合发起召开的《第一次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会议》于1983年5月9日--12日在武汉东湖招待处如期召开。华中工学院学术交流办的同志全程参与了会议的会务工作。


此次会议主席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冯元桢教授,日本理化研究所所长深田荣一担任。我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


出席本次会议的除中、日、美三国代表外,还有来自荷兰、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的代表约30人,另有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共约70人,华中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师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的论文内容十分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上生物力学研究的许多方面,给与会代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的学术论文《呼吸末期内扰动波的研究》作为七篇在大会全体会议上报告的论文之一,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会议的意义及影响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代表不但交流了学术思想,而且也增进了友谊和了解,为以后联系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打开了我校与世界各国学者交流的新渠道,为我校学生的成长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如1985年,我的研究生贺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想去美国继续深造。我向曾经参加会议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S.S.Sobin教授推荐贺熹,得到Sobin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又由于贺熹学业成绩优秀,当时他没有考托福就直接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并获得奖学金。贺熹1992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博士学位。由于学术成就杰出,他已于2007年成为哈佛医学院神经学终身教授。另一学生汪宁也获得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90年获哈佛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现已成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滨分校终身正教授, 细胞与分子力学实验室负责人。


这是华中工学院第一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湖北省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它的召开,使我校科技工作者与各国学者的交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促进了改革开放之初华中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如1983年我校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这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后来能拿到这个博士点的学校也不多。我也由此成为这个专业的全国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同时也为以后我校科协成立时大力举办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君健,生命学院退休教师。1953年到华中工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力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致力于生物力学研究,曾任华中工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职。本文由校科协根据王君健教授回忆整理)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