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渊源于原华中工学院化学教研室。原华中工学院化学教研室是1953年建校初期建立的,第一任主任是叶康民教授。
叶康民教授早年留学日本,他是全国院系调整、华中工学院建校时,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的。他一来就受命组建化学教研室。建室之初,条件艰苦,只有十来个人,七、八名教师,面对的是开设全校各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繁重教学任务。随着学校的专业建设,规模扩大,以后也相继开设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教研室人数也逐步增至四、五十人。
叶教授身体力行,亲自对本科学生讲授普通化学课程。他知识渊博,且一丝不苟,讲课逻辑性强,并联系实际,结合专业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也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当年叶教授受教育部聘任为全国高等工业院校普通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参与和负责全国高等工业院校普通化学教材的编审工作。同时,叶教授还受教育部委托编著了关于“金属腐蚀”专题的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书名为《金属腐蚀与防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1980年6月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深受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和读者欢迎。叶教授当年的这些工作成绩为我校化学教学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工业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以后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叶教授身为教研室主任,不仅把教学工作组织得很好,而且思路开阔,非常重视科学教研工作。从1958年开始,就带领教研室老师从事“金属腐蚀的缓蚀剂”以及“牺牲阳极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题目都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有较好的研究应用前景,并为教研室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经验和物质条件。由于有这些研究工作基础,经教育部批准,叶康民教授从1962年起就开始招收“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研究生。当时在华中工学院招研究生的教授为数不多,而基础课教研室的教授招收研究生则更是少见(我记得当时1963级研究生,全校总共只有12名)。当时研究生的论文课题也都是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譬如“大庆油田炼油厂冷凝器的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和“海洋舰船体的牺牲阳极保护”等等。1965年还与大庆油田协作搞沥青涂料防腐的研究工作,拓宽了应用研究方向。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里,化学教研室仍没有放弃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工作。1974年叶康民教授与教研室十多名青年教师一起奔赴江汉石油管理局的设计院和油田处生产第一线进行社会实践数月,开展腐蚀与防腐调查,从事油田用缓蚀剂及防腐涂料的开发研究。这些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叶教授亲自参与开发研究的“7701复合酸化缓蚀剂”,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当时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就挂靠在我们学校。叶康民教授任该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这样就使得我们化学教研室在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由于叶康民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的不懈努力及工作成绩,使得化学化工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由于华中工学院教研室多年来的不懈工作和努力,教研室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83年获教育部批准在我校设立应用化学专业并成立化学系。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应用化学硕士点(金属腐蚀与防护是主要研究方向)。同年,我校与石油部科技司签署协议,建立油田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使得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得以持久地坚持下去。
综上所述,叶康民教授对我校化学专业的发展所作的奠基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是值得永远记忆的。
叶康民教授从教数十年,对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桃李满天下。他治学严谨、作风朴实;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
(郭稚弧口述, 唐萍访谈整理。郭稚弧系我校退休教师,原化学与化工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