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忆华工岁月
陈珠芳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超英赶美”和大跃进等号召。电力系以李再光、丘军林老师为首,组建了“一千万电子伏特感应加速器”科研小组。小组成员共24人,其中22人为当时电力系的二、三年级在读学生。经历了24天的奋战,做出了一台一千万电子伏特感应加速器(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只是一台“概念”样机)。上报上级后,在全国引起较大的轰动。为此,华工派我(编者注:那时陈珠芳还是电力系在读学生)代表这个科研组,出席了全国第二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8年年底,华工决定成立工程物理系。设立有核物理专业、反应堆专业、放射化学专业和金属物理专业。李再光老师为系主任,李昌永老师为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分别有丘军林、李振民、王海龙、任心廉。教师队伍分别从电力系、动力系、机械系和基础课方面抽调的老师和学生组成。老师除了科研工作,都得参加四大力学和核物理等基础课程的补习,主讲老师主要是留苏回国的董明德老师。同时派老师到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去进修有关基础课。
1962年困难时期,华工决定工程物理系整体撤销。老师回到原来的系,学生一部分调回电力系,一部分调回动力系。
大约在1973年11月间,华工决定与西南585所合作,派老师参加451工程的研究工作。451工程是核聚变工程,采用的方案为“托克马克”。派去的老师人数约20人,钱福兴任组长,我为党小组长,成员中有李昌永、温中一、邬鹤青、李家伟、毛少卿等。
我被分到总体组,与585所联系较多的是潘垣。后来电力系负责451工程的子项目。其中李再光、许实章两位老师负责电磁场项目,丘军林、谢家治老师负责快速开头项目,罗志勇老师负责可控硅电源项目,这些项目后来都得到国防科委的奖励。
约在1975年冬季,我向九思同志写了一个报告,说明核聚变专业实验室的建立,需要巨大的投资和大量的人力。如果国家不同意在华工设立核聚变专业,国家不投资,单靠华工去撑是撑不下去的,还可能把其他专业拖垮。建议取消核聚变专业的设想。九思同志接受了我的建议。到585所参加451工程的成员直接调入当时属机械系管理的激光科研组。原来的激光科研组负责人是唐兆平。后来,激光科研组改为激光研究所。李再光、丘军林等也从电力系调入激光研究所。大约在1978年成立光学系,李再光老师担任系主任,彭常让为总支书记。激光研究所长是李再光,副所长是丘军林,我兼任总支副书记。
激光研究所请来美国阿夫柯公司前副总裁坎特罗维茨指导二氧化碳激光器(二千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来丘军林老师请德国韦伯教授到研究所指导工作,还请了俄罗斯教授到研究所工作,开启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科研合作工作,对提高教师的科学技术视野有较大的帮助。同时还通过这些教授,公派教师到德国和美国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方面的合作一定要坚持下去。
1983年初,我调入自控计算机系,任副系主任,负责科研工作,工企专业整个调入这个系,仪表专业从动力系调入。当时印象比较大的科研进展有黄文奇的文章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冯玉才的科研成果得到较大的进展,还有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开始与企业合作。
1985年初,我调入管理系,担任系总支书记,后来成立经济管理学院,我改任常务副院长。
我从1955年考入华工,直到1995年退休为止,在华工学习、工作整整40个年头,“华工精神”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敢闯、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工作激情;要干就专注把事情做得更好,后来者定能居上的自信;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下的坚忍不拔的执行力;敢于参与竞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虚心向强者学习,集人类的知识存量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陈珠芳,管理学院退休教师,曾任原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