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程,尽管道路崎岖不平,但我始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把我的知识乃至一切贡献给祖国。为了祖国,我愿意奉献一切。
倾满腔热血,育“四有”新人
作为大学教授,我坚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四有”新人上,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且连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为了把课讲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我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每次授课,我都会先讲本节课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框架。每一章、每一节结束,我都会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有重点可依。并且,每节课后我都会发复习提纲给学生,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学生们上交的作业,我也会一本本认真批改,对于出现问题的作业,我会在出错地方写好评语,以便他们及时改正。
我很早就意识到专业英语对专业提高和获取先进知识的重要性,1978年,我在武汉建材工业学院第一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我结合课程,介绍本专业常用的英语单词。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加深印象,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经常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或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片。除此之外,我也会将自己在科研、生产中学到的知识及时补充到讲稿中去,或专门开设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倾注满腔热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给学生更多更好的知识,学生能够在我这里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教研室安排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迎难而上,主动承担。1992年暑假前夕,一位老教师因故突然提出不愿意承担已安排他讲授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54学时)的主讲任务,教研室主任感到十分为难。若到兄弟院校请老师,仅课时费就得540元,加上车接车送,总费用开支在1000元以上。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又能节省开支,我把这项任务接了下来。当时,我已经承担了另外两门课的主讲任务,这样,整个学期,我教课的周学时达9到12个。由于我是13年前讲过接手的这门课程,因此,为了讲好这门课,我整整一个暑假都未休息,安排我去外地疗养我也未去。我认真仔细地备课,除了认真学习统编教材外,还找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的自编讲义以及最新出版的《给水工程设计手册》进行参考,并把我自己近10多年来参加工程实践收集的资料和工程设计经验,例如工程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水源的选择以及寻找地下水源的简易方法等知识补充到讲稿中去,比原教学大纲内容增加了30%。
1980年给夜大开基础英语的情况也是如此。原夜大教学计划未安排英语课,后省教委成人办审查教学计划,提出两年制大专班必须开设英语课,可当时请外语教研室临时安排老师有困难。由于我1980年至1984年开过5届专业英语课,教研室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每周6节课,每次课都有作业又没有安排助课教师,每次作业收上来就是厚厚的97本,我总是批改到深夜12点以后,经常弄得腰酸背痛,但是一想到那些渴求知识的学生们,我就又觉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古话说的好,付出就有回报,在1987年的教学评估中我的教学被评为优等,1988年和1989年我也连续获得学院优秀教学奖。
在完成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和他们交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与他们分享我的一些授课经验和方法。我几十年的教学心得虽不能说对他们都有用,但多多少少是可以借鉴的,同他们探讨,也是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些启迪和帮助,只要是我知道的,能做到的,我都会竭尽所能,倾囊教授。记得有一学期,给排水教研室从工厂调进一位青年助工,这位同志工作很踏实但没有教学经验。为了帮助他讲好第一堂课,我把自己的讲稿借给他参考学习,和他一起备课,帮助他修改讲稿。之后,我请他先对我一个人试讲,并将他讲课的情况用录音机同步录音。在讲课结束后,自己反复听,找出他讲课出现的毛病和不足,让他加以改正。在他最后上讲台对学生授课前,又让他在教研室内预先演练试讲一番。经过他一次次地改进和努力,他上的第一堂课效果很好,同学们反映都不错。
民之所需,我之所向
我的研究课题都不大,但却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我看来,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为生产排忧解难是我应尽的责任,能够看到我的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就拿“四合一”湖水综合净水池来说吧。湖水的净化是国内外都还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国南方地区50%以上的水厂都使用湖泊水作为水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和藻类丛生的问题。我从一则英国水研究中心用气浮法处理泰晤士运河水成功的报道中受到启发,引进气浮法并加以改进,由气浮过滤一体化工艺,到最终实现混合、反映、气浮、过滤四道工序合一,将过去的四个净化构筑物合建成一个构筑物,成为“四合一”湖水综合净水池。1984年10月,建设部科技司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全国气浮井水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微气泡表面电性的试验研究”的学术报告,这项技术引起到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同时在国内外同行专家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半生产性试验成功后,为了进一步在气浮理论上有所突破,我们气浮科研组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在微气泡表面电学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理论上的突破,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我和范跃华同志设计的“四合一”湖水综合净化池,集当时最先进的净水工艺于一体,使国外原有的气浮净水方法和工艺系统得到完善和提高。该池单位产水量的工程造价是常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1/3,占地面积减少一半。该池于1984年7月投产运行,净水效果很好,处理后的水质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经济效益也很可观,到1987年的三年半时间新增产值214万元,新增利税70万元。
科技兴农,惠利于民
嘉鱼县是“四合一”湖水综合净水池的受益者之一,群众反映说过去当地喝水、用水是“三荤一素”,即刮风、下雨、夏天高峰用水期吃浑水,只有风平浪静的晴天才有好水吃。以“四合一”净水池为主体的净化构筑物的新水厂投产后,解决了老水厂供水量少、水压低、水价高的问题,达到了增加水量、改善水质、提高水压、降低成本的目的,做到了“三无一有”,即水中无色、无味、无病菌,保证了一年四季有好水吃用,彻底解决了该县居民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难题,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为了推广给水新技术新工艺,普及科技知识,为科技兴农作点贡献,让新工艺更多地造福人民,我把试验资料整理总结后发信给有关单位,将所获得的气浮除藻新技术的要点和参数无保留地奉告,并且针对仍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于技术改造的一条条建议。这些年来,我跑遍了武汉市内各区及郊县,也到过黄冈、蕲春、麻城、江陵、钟祥、荆门、蒲圻、五峰、潜江等县市。在嘉鱼县水厂,我亲自给工人们讲授技术课,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在省厅举办的全省村镇水厂厂长短训班上,我给学员们做了村镇自来水发展前景学术报告;在东湖边、汉江旁,我与基层有关同志一起选择取水口,研究取水和净水的一个个方案。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初,为了解决市郊花山乡何董村农民兄弟的吃水问题,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我们冒着严寒,踏勘现场,选择水源,取水化验,赶绘施工图纸,和农民们一道安装设备,一身泥一身汗。但是一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能够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再苦再累心里也甘甜。在水厂投产庆典仪式上,村干部和群众捧上一大堆水果和喜糖深情地表示要为我树碑立传,我笑着对他们说:“水厂就是一座丰碑,记录着大家的辛勤汗水,能为群众做一点好事,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