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成立工程经济系
1958年,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师资进修班学习回校后,即与王嘉霖、黎志成等人成立了工程经济专业教研室。教研室主要是为工科学生讲授管理类课程,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在1964年被取消。文革后,1978年,国家拟定了《十二五科技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第107项提出“发展中国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的研究”。课题组负责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他们通知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派人赴京参加讨论。我当时在校科研生产处工作,接到这个通知后请示校领导是否派人参加,学校经研究决定派我去参加这个会。
会议第一阶段参加的人很多,提出了很多问题,但难以统一意见。于是,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于光远教授提出组织一个50人的研究小组,进行第二阶段的讨论,我参加了这个讨论会。会上提出并探讨了关于人才培养及如何进行分学科研究等问题。
会议确定成立两个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分别进行研究并在有关省逐步建立分会,筹办学术期刊,让全国有兴趣有专长的同志在期刊上进行研究讨论,并希望有关院校增设管理类专业,积极招收管理类学生,培养扩大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
我在会议期间就与原来工程经济教研室的教师黎志成和曾在苏联学习造船经济的张蕾丽取得了联系。我们三人一致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类人才,一定要在我校建立一个管理类专业,招收和培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才能跟上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步伐,也能使我们自己学习的管理知识得以发挥和提高。回校后,我以我们三人的名义向校党委写了专业申请报告,并得到校党委的批准。
1979年1月,工程管理教研室成立,属自控系领导。学校随即从其他系给我们抽调了16名青年教师。当时自控系给了一间房用来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开会时板凳不够,还要向其他教研室借。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1979年上半年学校领导在听取我们的汇报后,同意成立工程经济系。1979年9月,工程经济系成立,韦启文任系主任,王嘉霖任党支部书记,我任副系主任,在南一楼8楼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1980年9月,工程经济系更名为经济管理工程系。
全国第一个物资管理工程专业
适逢国家物资总局急缺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家科委副主任邱静山(曾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的推荐下,校领导同意由经济管理工程系为国家物资总局对口招收物资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学校工科的基础条件,办出有特色的专业,我们将专业名称取为“物资管理工程”, 这是全国第一个物资管理工程专业。第一年招收了82名学生,都是很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中,除政治思想品质、物资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同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外,强调计算机知识、运筹学知识和外语能力等三个方面的特长,并按工科要求招生。
国家物资总局给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一次性向我们投资了40万美元,其中用36万美元(包括外汇)购买了一台PDP11—70小型计算机。这是我校一台较为先进的计算机,因此设备安装后供全校使用,对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我们当时只是为学生做计算机实验操作用,但对我们学生的培养,突出学科特色,为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的发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下一步的工作是师资培养工作。我们有几名教师虽然学过管理类专业知识,但知识早已陈旧,而新来的教师都是年轻的工农兵学员,对管理专业知识没有入门。于是,只能一方面派年轻教师到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学院和复旦大学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请有专长的专家教授来校作专题讲课,同时让部分教师在校内补听专业教师讲新的课程。我们请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董泽清研究员来校讲授运筹学,听过校内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课程,还参加了校内组织的英语学习班。当年那股毫不松懈的劲头像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样,上课时聚精会神,从不缺课。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国内相关的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既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又广交同行朋友,扩大我校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当时有一些人对一个工科学校办管理专业不甚理解,对我们的师资力量也不了解。有一次,我到北京国家物资总局去办事,住在总局招待所。有一位地方物资局的领导问我是哪个单位的,办什么事。我告诉他我是华中工学院的,是为物资总局培养物资管理专业的学生来洽谈合作事宜的。他听后觉得非常吃惊,他说:管物资还要工科的大学生吗?工科学校也能办管理类专业吗?这说明当时有些中层领导并没有把物资管理当作一门学科、一门学问来对待,他们认为物资管理就是收发工作,没有多少学问,一般人都能干,不需要大学生来干。
由于校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届的毕业生质量很高。按国家物资总局的要求,与他们合作的三所高校(陕西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和我校)的物资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北京工作的名额每年都是30名。但是到了第二年,国家物资总局人事部门表示,华中工学院的毕业生进京工作不受名额限制,有多少他们要多少。这说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认可,他们很快在单位得到了提拔。从1982年到1987年,我校共举办了六届全国物资系统管理干部大专班,培养了363名既有系统的管理科学知识,又有实际物资专业技术知识的骨干人才,他们日后大多担任了全国物资系统重要职务。
1982年,我们申请增办了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83年又申请增办了技术经济专业,该专业为了和国家物资总局合作,后改为物资经济专业。
这段期间,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招收了两年制的干部专修科和各种干部短训班。1982年9月,受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委托并提供7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我们针对全省的工业系统开办了“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管理干部大专班,为我省工业领域培训工程技术性的管理人才。干部专修班共举办了七届,培养干部573人,他们大多成为我省的经济骨干。
此外,我们还受有关省市地区经委、科委和物资局的委托,办了若干短训班,包括物资系统干部短训班、工业干部短训班、科技干部短训班、总工程师短训班等,使他们在短期内,结合专业要求,补充了新的管理知识,拓宽了管理工作的眼界和思路。
由于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地充实自己,大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华中工学院管理工程系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扩大,被湖北省经贸委授予“湖北省经济干部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
在国内,我们也加强了校际间的合作。华中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织了一个协作组,旨在交流办学模式、教学计划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经验。这个协作组开始是属自筹自办性质,各校轮流坐庄,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办公地点,记得有一次会议是在同济大学的空余学生寝室里召开的。后来教育部高教司认为我们的做法很好,提出由他们来组织领导,给予适当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于是这个协作组由民办变成了官办。由于有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全国的管理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机械学院连同前面的6所工科大学,共11所工科大学都已建立了管理工程专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形势的不断发展,在全国各部委领导的高等工科院校相继建立了许多管理类专业。于是教育部在1984年决定在原来专业协作组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后改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此前,机械工业部于1982年已建立管理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后改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我校黎志成和我都是这两个委员会的成员,我是技术经济组的副组长,他是管理信息组的副组长。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教学指导委员会改制,我校的管理工程系(后改为经济管理系)在校际间的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供了若干办学经验,也得到了教育部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推进了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