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玉盈:《固体力学学报》创刊二三事

发布人:   时间:2015-05-11     浏览次数:


一 创刊契机


“四人帮”倒台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国家各项事务也逐渐步入正轨。广大力学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样,积极性空前提高,充满了对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对知识创新的渴望,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个开拓进取的好机遇,一定要把握住。


1979年上半年,国家教委为拨乱反正召开高教座谈会,我校(当时校名为华中工学院)副院长刘多兴带领一批骨干参加会议,其中有两人来自力学学科:钟伟芳教授和李灏教授。钟伟芳教授当时是机械系的负责人之一。那时力学系还未成立,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这两个主要教研室都归机械系管辖。李灏教授则是国内知名力学专家。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是号召大家抓紧拨乱反正的大好时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尽快行动起来。会议后,与会代表马上向朱九思等校领导汇报了会议精神,学校领导班子随即做出决策,表示要抓住时机快速推动学校发展。


同年,全国性的固体力学专业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国内力学界许多著名学者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老一辈的力学专家杜庆华教授和我校的李灏教授。二位教授在会议上碰面,谈起学校现状,都认为“四人帮”倒台是难得的机遇,为适应力学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必要尽快创办《固体力学学报》。会议结束后,李灏教授马上将此想法向校党委作了汇报,党委和九思同志当即表示支持。实际上,当时九思同志也正在考虑学校理工结合的发展之路。华中工学院那时还是个纯工科型大学,很难步入全国大学的前列,九思同志认为学校必须紧跟发展趋势,把握时机,果断转型,由工科型大学转变为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才能在发展上有所突破,而理工结合就意味着要加重理学的分量。当时力学学科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由李灏教授领头,拥有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的中青年教师。因此九思同志的决定是要上理学,先上力学。这恰好与杜庆华、李灏二位教授想尽快筹办《固体力学学报》的思路不谋而合,再加上同年高教座谈会的促进,九思同志更加坚定了对牵头筹办《固体力学学报》大力支持的决定。


二 正式发行


得到校党委及九思同志的支持后,杜庆华教授等国内力学界的多名权威专家联名给中国力学学会打报告,申办《固体力学学报》。报告强调了办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办刊宗旨和任务,其中包含两条重要的规划。第一条是《固体力学学报》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编辑部设在华中工学院,主持学报的日常业务工作,并承诺我校每年给予编辑部办刊经费上的资助。值得一提的是,九思同志在这点上充分表现了他的高瞻远瞩。当时同意学校每年出资4万元人民币支持编辑部工作的人就是九思同志,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巨款,学校将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但考虑到学报的开办与我校力学学科的发展休戚相关,他毅然拍板做了这个决定。第二条是提出了《固体力学学报》首届主编会成员的推荐人选:主编为清华大学的杜庆华教授,副主编分别为我校的李灏教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粟一凡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胡海昌教授。报告得到了中国力学学会的高度重视,办刊申请很快得到通过和支持。


自此,《固体力学学报》编辑部工作正式在我校启动。为保证刊物质量,学校挑选出一批得力的副教授担任编辑部成员,并邀请清华大学余寿文老师(后于1999——2007年担任《固体力学学报》主编)等国内有实力的力学工作者加入编辑行列。人员安排妥当后,编辑部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试刊号的筹办工作。当时时间很紧,1980年初试刊就要出来,临时约稿肯定来不及,好在编辑部考虑周全,早已提前联系了几位有名的力学专家,邀请他们为学报撰稿,解了燃眉之急。试刊号问世后,在力学界反响很好,中国力学学会也给予了较高评价,接着学报创刊号也很快获得国家科委批准。1980年秋季,在各方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固体力学学报》创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


创刊号的发行仅仅是《固体力学学报》迈出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任务也很艰巨,编辑部还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先是如何建立起丰富的稿源和一支强有力的力学专家队伍,其次是如何把好稿件的质量关。


要办好学报,只靠华工一己之力不行,必须依靠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扩大学报影响,争取力学界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创刊号发行后,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多场固体力学学术讲座,以《固体力学学报》编辑部的名义给国内知名的力学工作者和青年学者发邀请函,同时主编们都以身作则走上了讲台。第一讲主讲人是主编杜庆华教授,讲授内容为“固体力学基础”;第二讲主讲人是副主编李灏教授,讲授内容为“热弹性学”;第三讲主讲人是罗祖道教授(海外留学归来的力学专家,因工作成果突出,于1984年被增补为《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讲授内容为“各向异性体的实用弹性力学”。来听讲座的均为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力学工作者,大家兴趣浓厚,交流热烈,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三场讲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固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并且成功地为学报进行了宣传,全面打开了编辑部的工作局面。再加上创刊号已经赢得口碑,因此学报的知名度很快建立起来,稿件逐渐增多,审稿队伍也显著扩大,稿源和专家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学报创刊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意义非凡。之后编辑部一直定期举办力学讲座,主讲人均为国内外知名的力学专家,皆反响热烈。


编辑部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稿件质量。


对于一份专业的学术期刊而言,稿件质量绝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将这个核心工作做好,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所有稿件均先经通讯评议外审(每篇稿件设通讯评议两人,其中一人必须为学报编委会成员),通过外审的稿件再由主编会集中会审定稿。与其他刊物只需外审即可定稿的审稿制度相比,《固体力学学报》在审稿上又多了一道关卡,在质量把控上也更为严格。另外,为保证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主编会及时更新审稿专家资料库,确保编辑部送审的每一篇稿件都与审稿专家专业对口。在这样的高要求严把控下,学报每一篇稿件的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固体力学学报》当时是季刊,一年4期(现已改为双月刊),编辑部每年于春秋两季各召开一次主编会议(主编、副主编出席,编辑部成员列席),每次会议议定两期稿件,每次审稿工作结束后,大家会预留一部分时间讨论编辑部工作中的困难与不足,并一起商讨解决办法。主编会议有时在清华或别的学校召开,但大部分都在我校召开。只要会议在华工召开,九思同志都亲自与主编们见面,后来九思同志退下来,学校的历届领导人,包括黄树槐、杨叔子、朱玉泉、周济、李培根等仍坚持这个传统,并且只要是主编会反映的问题,他们都相当重视,想方设法尽快予以解决。由于学校长期大力支持主编会工作,所以主编们对我校的印象都很好,他们回校之后又各自对周围的人进行宣传,我校的好名声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


后来互联网在国内普及,学报的审稿制度进行了改革。从第7界编委会开始,审稿改为在互联网上进行,主编会的许多工作也直接在网络上开展,因此过去定期在华工召开的主编会议就取消了。


三 英文版问世


1988年春,《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AMSS),以下简称AMSS)问世,并专设有国际编委会,这其中凝聚了主编们多少心血与汗水!


上世纪80年代,《固体力学学报》已在国内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得许多赞誉。但主编们认为,学报要获得更长远发展,光有国内力学专家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外力学学者的帮助和认可,要扩大市场,走出国门。经过多番讨论,主编会决定创办英文版的《固体力学学报》,面向全球公开发行。


办英文版学报的困难更多,学报质量要与国际接轨,包括稿源、稿件质量、排版印刷等,均需达到国外学术期刊标准。当时许多国际权威期刊已推出电子版,但国内连互联网都还未普及,我们要跟上国外同行的步伐,就必须也推出电子版的AMSS。另外,编辑部还必须为AMSS组建一个国际编委会。该编委会由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共同组成,外国专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


为解决这些难题,主编杜庆华教授几出国门,寻求国际支持。他当时已70多岁,仍不断出国参加国际力学学术会议,去访问、去学习、去宣传。每次出国,他都将学报中文版(附有文章英文摘要)和AMSS样刊送给国外知名的力学学者和领军人物阅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另外,为保证AMSS的印刷及发行质量,编辑部同仁也多方寻找可信赖的外国出版公司,最后与德国著名的科技出版社Springer签署合作协议,后因该公司经营方针变动,AMSS又改由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经过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多番努力,创办AMSS的难题都逐一得到解决。


为扩大学报影响,在1986年到1994年 8年间,杜庆华教授以会议主席及会议文集主编的身份在北京和上海先后举办了3次大规模的“工程中边界元法”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众多著名力学专家学者参加,并借此大力宣传中国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的出色成绩。因为杜庆华教授本人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享有较高学术威望,所以许多国外的力学领军人物都欣然接受了邀请。这一系列活动为AMSS争取到了更多国际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在扩大国际稿源、提高稿件质量、增加国际读者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为AMSS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四 对华工的影响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部设在我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力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了我校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也为广大力学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与成果的平台。


我校力学教师从中受益颇多。对高校教师而言,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一直是他们的追求,尤其能在《固体力学学报》这样国内顶尖的力学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令人羡慕的。那时互联网尚未在国内普及,外地投稿者需通过信件与编辑部联系,速度慢、周期长,有时反馈意见、修改稿件,前前后后需要半年多时间,大大降低了效率,而我校教师就不会面临这个难题。例如我曾经有一篇文章,通过通讯评议二审后,被送到主编会给胡海昌教授复审,他给了我很中肯的意见,并当面对我进行指导,我马上作出相应修改,文章很快就发表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样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让我校的力学教师受益匪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五 写在最后的话


经历30多年的发展,《固体力学学报》的中、英文版都在国内外力学界获得了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国家优秀期刊三等奖和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英文版更成为被国际著名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逐期索引的中国三大力学刊物之一,其影响因子(IF)逐步提高。回顾学报从申办、创刊、到走出国门,背后凝聚着国内同行、编辑部和学校的许多心血,实属来之不易!回溯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在编辑部工作过近20年的力学工作者,我希望学报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黄玉盈口述,田雪二访谈整理。黄玉盈,力学系退休教授、博导,曾任《固体力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振动工程学报》编委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