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庆期间,原文体大队部分队员返校,庆贺九思同志生日之际,再次回忆起1980年文体大队再建后的激情岁月,邀我忆之。
一、继承传统,再建文体大队
我自1964年毕业留校后,一直在机二系(现材料学院)工作。1980年春节期间,学校组织部部长找我谈话,说学校决定要我在开学后负责文体大队的再建工作。
文体大队的再建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朱九思同志一生情系华工,在他的办学理念中,文体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外亦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校就组建了全国高校中少有的文体大队(据我所知,当时清华大学也建立了文体大队)。当时的文体大队在朱九思同志亲自关怀和领导下,为建设发展校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高校中有很大影响,成为武汉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认为1980年学校决定再建文体大队,就是为了传承这一传统。
第二,改革开放后,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其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田长霖教授(1990—1997年任该校校长)多次来校,跟九思同志交谈,他有一个观点:校园文娱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各方原因,九思同志决定把文体大队重新组建起来,把一脉相承的文体精神传承下去。
1980年的时候,华工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成为最主要的活动内容。谈到看电影也是有许多困难,露天电影院下雨就不能看,遇到停电也看不成。那时候新影片很少,首轮影场难以轮到。所以在放新影片时,整个电影场人山人海,有时候一场电影有上万人观看。电影屏幕在场子中间,屏幕前后都挤满了观众。几十年来,电影场迎来送往了一届又一届华工学子。至今,它仍是老华工人最难忘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丰富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学校再建文体大队的初衷。
二、再建过程
关于文体大队的再建,学校提出三项任务:一是把学生中的文体尖子选拔出来,集中住宿,加强管理;二是培养文体骨干,推动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三是保证文体大队的学生专业学习和文体学习两不误。
九思同志的个性是说到做到,速度还要快。学校1980年4月初正式下文任命我为文体大队的大队长兼党总支书记,5月初工作就要完全启动起来,只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从教练、学生到工作人员,都要到位。带着很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开始了筹备工作。
首先,总务处要给我们找房子,用于办公和学生的住宿。九思同志只给了总务处一周的时间来解决房子问题,为此,总务处处长潘昌志同志克服了很多困难,帮助我们解决住宿问题。
最困难的工作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开始时,有些学生不愿意集中居住,怕脱离班集体,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怕离开后系里的老师对自己的表现不了解等等。有些系的学生组织也不愿意这些文体骨干离开,因为他们是各级学生会、班级共青团组织的骨干、组织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依靠各系党团组织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跟学生讲明,他们到学校集中住宿后不会脱离集体,不会影响学习。此外,我们还与各系密切合作,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措施,对一些学生实行分散管理,不要求硬性集中,一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住宿和其他管理均在原有班级,只要求他们按照文体大队的安排参加训练活动。
在各级组织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于当年“五一”之前,集中了阵容强大的381名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体育大队和文工团。体育大队包括田径队、男女篮球队、男女排球队、男女兵乒球队、体操队、艺术体操队(女)、足球队(男)、武术队、游泳队。文工团有歌咏队(即合唱队)、舞蹈队、管弦乐队、民乐队、舞台美工队、军乐团(也称铜管乐团)。
文体大队除我任大队长外,还有燕再明、沈建军两位老师任副大队长。燕再明分管体育大队,沈建军分管文工团。大队部办公室主任由罗福钖担任,负责学生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
体育教研室在行政上是独立机构,科研、教学和人事由学校直接管理。体育各队的教练员由体育教研室委派,学生管理和训练工作由文体大队负责,训练器材和设备均由体育教研室提供。体育队原则上每天下午4点半至6点为训练时间,比赛前夕可利用周日进行集中训练,一般情况下不得占用学习时间。除此之外,他们每年暑假都有集训任务,特别是田径队几乎每个暑假都要集训一个月,学生和老师都很辛苦。
文工团除沈建军老师外,还有两名专业指导老师。周方跃老师负责歌咏队的声乐指导,严啸老师负责管弦乐队的指导。文工团的训练也是每天下午4点半至6点,有演出任务时,周日都要加班加点。
文体大队党总支负责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时事政策学习、党的建设以及对共青团和学生会的领导。文体大队分团委书记由杜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共青团、学生会的建设。体育教研室党支部归文体大队党总支领导。
体育队的教练和文工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都兼任班主任,除负责业务训练以外,还要负责学生思想工作。他们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情。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文体大队的教练、指导老师及政工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体育教练除了负责体育队的训练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按教学计划,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文工团的指导老师也是要在完成学生业务训练的同时,还要帮助各系训练文艺骨干,并为普通学生开设音乐知识、作品欣赏等方面的讲座。其他政工干部几乎淡化了上下班时间,每天晚上都要在宿舍值守到23点左右,周日和假期也是随传随到。无论是体育队外出训练或比赛,还是文工团到省内外、市内外各中学走访,我们都会恳请各中学老师、班主任帮助推荐优秀的文体人才,大多数时候我们还要与考生见面,与家长交谈。有的考生家庭经济困难,在高考结束后就外出打工,准备上学的费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到该生打工的工厂与学生见面。按省招办的政策,选拔特长生必须在本科分数线以上挑选(注:在当时,全省高考录取只有一个分数线,也就是本科线,没有一本、二本之说,更没有学校单独划线,但由于我校是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报考的考生较多,实际录取分数要高于此分数线数十分)。为了保证质量,初步挑选的学生要先到外地演出。我们都是随队(团)前往,认真做好后期服务工作。去年国庆节,部分体育大队同学返校聚会时谈起这方面事情时都深为感慨。
1980年全国高考结束后,学生招生工作随之红红火火地展开,选拔招收文体特长生的任务就落在了文体大队肩上。那是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第4个年头,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在选拔体育特长生方面有许多问题不甚明确。比如为何选体育特长生,怎样选拔,怎样录取等等。许多事情都要靠我们仔细考察和研讨,虚心向专家请教,及时向学校领导和省招办请示汇报。为寻找特长生,我们必须深入到各地。一般情况下,文体特长生都应到学校面试,外地的生源我们派专人到当地面试。面试合格后,由我校招生办公室报校领导审查,最后由省招生办公室审批。通过审批后,才能提档录取。所以选拔特长生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且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做好。
“文革”期间,我国高校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才匮乏。1980年,为尽快为地方培养人才,在武汉市领导的建议下,我们经国家教委、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的审批,划定专科分数线,开办三年制走读专科班,招收了一批文体特长生。这一年,由于加入了相当数量的新生力量,文体大队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文体大队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要吸收新的队员。体育队通过每年一次的新生运动会发现人才,通过群众体育活动培养尖子,通过体育课挑选运动爱好者。文工团主要通过迎新晚会、公开招募等方式吸引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