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海龙:追忆二三事

发布人:   时间:2015-09-14     浏览次数:

1956年3月,我从清华大学土木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工学院工作,至今已有60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应当说作了不少工作,但值得留念的有三件事。一是1982年筹建两个土建专业(建筑学和工民建);二是1972年至1973年设计并建设船池(船模实验室);三是1958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周恩来总理提出大学生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我带两个专业(水电、发配电)的学生到江西省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进行毕业设计,建设一个小型水电站。


我最近和老同事,老朋友谈天,他们建议对过去有意义的事要动笔写下来,对自己,对学校工作都是好事。值得留念的事,因事去久远,有些人名、地名记不清了,但过程,事实绝无错误。


先从近事说(写)起。1982年筹建两个土建专业(建筑学和工民建)。


1982年初,朱九思书记对我说到,我校作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没有土建类专业是个缺憾,应该设置。1982年2月,由我、王非(时任基建处副处长,主持设计工作)、田文章(时任机械厂党总支书记)组成筹建组,负责筹建土建类专业,并报教育部审批。由于当时建筑学和工民建两个土建专业在国家也是短缺专业,当即得到批准并招生。于当年即录取建筑学、工民建两个专业第一届学生,之后,成立了建筑、土木两个系。田文章任党总支书记,我任土木系副系主任,王非留任基建处副处长。


王非同志和我原都在基建负责设计工作,对基建程序,设计要求都十分清楚,所以两个系都设计并建成了系馆,即现在的建筑馆和土木馆。这在当时高校中,还是比较突出的。


在土木系建设过程中,我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和工民建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调研。1986年7月有了两个专业和第一届的毕业生。


上世纪80年代,我校土建设计工作和武汉大学关系十分密切,是武大土建设计的审核单位。因此我和武汉大学的马大昭老师很熟悉。大昭和张良皋先生要好,这样他推荐我认识了张良皋。因此我去汉口张良皋先生家拜访了他。他推荐了黄兰谷,童鹤龄二位。因为他们三人是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同班同学。


黄兰谷先生当时在化工部第四建筑研究设计院工作,童鹤龄先生在天津大学任教。1982年,我和陈恒卿同志(人事干部)去天津大学,商调童鹤龄先生来校工作之事。我们先去找天津大学建筑系党总支说明来意,经他们同意后再到童先生家。童先生表示愿意到华工任教。我们返回武汉时途径北京,我又到清华教工住宅周卜颐先生家,拜访了周卜颐先生。周先生是九思书记提名推荐的。我代表学校和九思书记欢迎他来校主持建筑系工作。


回到武汉后,我和梅世炎书记先后到化四院黄兰谷先生家拜会了他。这样1982年黄兰谷先生调来我校工作,此后黄康宇、蔡德庄、周卜颐(他们都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校友,比张良皋先生高几届)、童鹤龄来校任教。周先生来校时又推荐了陶德坚,陶女士在清华主办建筑学杂志,所以她到我校后创办了我校《新建筑》杂志。


1972年,有一次九思书记给我们谈到了造船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认为造船系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能发展壮大,有相当的学术地位,一定要有船模实验室。这样,就成立了船模实验室筹建组。造船系程尔升、薛中川二位负责技术工作,韩洪双、王志发二位负责建筑材料筹备,我负责船池设计工作。为此,我和程尔升到上海交通大学参观他们的船池,又去交通部上海六院(地点在上海外滩)座谈。回校后,我们即开始设计。船池水深4米,宽6米,长有8段,每段长22米,全长176米多,设7条伸缩缝,配有可靠的止水带,下部还埋有排地下水渗水管。船池对池身提出了严格的防不均匀沉陷和变形,裂缝要求。当时钢材供应紧张,但为了使船池室内温度变化较小,房屋为砖混结构,砖柱,外墙为中空,双120毫米墙。屋面采用预制钢砼薄腹梁,梁上沿铺空心板,梁下沿铺空心板作为吊顶。窗是磨砂玻璃钢窗。经过多方面努力,船模实验室于1973年建成并使用至今,运行情况良好。


1958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大学生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张勇传院士(当时是水电教研室负责人)赴江西省水利厅接受了建设井冈山小型水电站的任务。他委派我负责此项工作。


1958年是“大跃进”年代。根据党中央的布置,全国各级干部下放劳动。江西省成立若干个垦殖场,井冈山垦殖场由时任江西省主管农业的省委书记刘俊秀联系、指导,场长是马挺士(时任江西省检察院检察长)。接受了委派负责井冈山小水电站设计任务后,我成立了工作组。我带了两个专业(水电和发配电)学生,后又派了一位教研室工作人员小陆。1958年5月,作为前站,我先去了井冈山。当时由南昌到井冈山还未全程公路通车,我和井冈山垦殖场副厂长陈怀民同志,以及他的一位警卫员,由永新步行上了井冈山,行李由一匹马驮着。去井冈山的山路崎岖,一路上树木茂盛,特别是翠竹很多,羊肠小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月份,雨水也很多,我们都是穿背心、短裤,头戴草帽。井冈山小水电站工地位于由泰和县到井冈山茨坪的公路旁。到达目的地后,接待我们的是江西飞机制造厂下放干部张科长,他也是该工程建设的负责人,工作努力、负责。我们都吃住在该地一个旧祠堂。建设一个水电站,在当时是十分困难的,既无充足的材料、劳动力,更无大型施工设备。地处山区的井冈山石料很多,就地取材,所以坝身采用堆石坝。为防坝身漏水和地下渗水,我们因地制宜,坝身上游选用长粘土铺盖,坝身用粘土面墙,设平板闸门取水口,钢砼引水管,坝后引水式发电站。为保证坝身安全,还建设了溢洪道。井冈山小水电站的设计资料、图纸、计算书、报告以及访问我的当地杂志《井冈之花》我一直保留着。2006年我从西二区搬家到喻园小区,上述材料和我讲课时的讲稿、教材、船池设计计算书等,都存放在地下储藏室未能搬去,很可惜,都遗失了。2007年,建筑学院党总支组织党员去井冈山参观,我欣然参加,想看小水电站运行情况,听说它使用情况正常,但因时间较短,未能如愿,甚是遗憾。

(马海龙,我校退休教授,曾任我校建筑设计院院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