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听人告诉我,才知胡伏秋老师已经走了。按她的遗嘱,骨灰已撒入长江。如她一贯的风格:活着就快乐生活,离去也自然洒脱。
我有幸于1981年底与她共事,在她手下工作。那时,她是学校教务处师资培养科科长,湖南人。当时的师资培养科是九思院长极其重视的一个部门,虽然隶属教务处,但九思院长经常直接叫她去询问工作情况,并亲自布置相关工作。她有时忙得日夜连轴转,但从没听她叫苦喊累,而是乐在其中。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为了挽回“文革”时期的损失,朱九思院长及其他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先后举办了300多人的中青年教师脱产进修班,5000多人次的教师外语培训班,400多人的出国人员培训班,还有骨干教师读书班、助教进修班、在职人员硕士班等等,当时在全国高校,华中工学院的师资培养工作是很有名气的,以致许多高校都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正因为当时的校领导十分重视,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学校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迅速提升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师资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梅世炎、胡伏秋及其他老师(如邵开元、龙传新等)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胡老师年长我20岁,但她从不以老资历自居,对我的工作既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又大胆放手,充分信任。当我的工作出现差错时,却又主动承担。一次,因我的失误,她被朱九思院长叫到办公室,挨了一顿严厉地批评。可她回来后却对我微笑道:“没事,是我没有交代清楚,是我的问题,以后注意就行了。”
她是一个热心快肠的人,凡来办事的老师,她都热情接待,能办的就尽力办,不能办的就耐心细致地说明原因,使来的老师都能心情愉快。
由于部门机构的调整,胡伏秋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往机二系担任副主任工作。虽然不再从事师资培养工作,但她仍然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经常给我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她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晚年的她比较孤单——老伴离世、儿女又不在身边,但她性格豁达洒脱,仍然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一次,我在路上遇见她,当时70来岁的她身着一件深蓝的外套,脖子上系着一条飘逸的丝巾,有着一抹淡淡妆容的脸上始终露着笑容。我开玩笑地对她说:“哇!看您身体和精神这么好!穿得也很俏呵!”她说:“老来不俏何时俏!? ”我忽然记起一首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记得她曾说过:“我就是校园里的一片树叶。在树上,就尽量展示出绿色的精气神。老了,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没有什么可悲的,自然规律,就让它化作尘埃,润沃大地。”
而今,逝人已随滚滚江水奔向那辽阔的海洋,化作了沧海一粟永远融入了这万紫千红的世界。
(熊新华,曾任产业集团党委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