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985年,国家批准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一名高校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起初自己心情激动,矛盾重重,既感谢组织的信任,又怕水平有限,不知能否胜任,担心误人子弟。经过反复思索,感到自己身为教师,尤其当时已是一名预备党员,应当知难而上,关键在于自己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对学生要以教学相长的态度,多加关爱,充分发挥弟子的智慧,取长补短,多交流,多讨论,多研究,多实践,尊重事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师生通力合作,我想就一定会成功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培养方法,努力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自1985年至2008年,我任导师共培养了141名硕士研究生,分布全国10多个省市:北京、上海、广东(广州、深圳、珠海)、广西、湖南、湖北、山东、天津、宁夏、甘肃等地,国外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许多人已成为教授、主任医师等专业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不少人担任了司局、院校、处室等领导工作,有的成为国际卫生组织官员,为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我和研究生们在共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心心相印。张丹等许多学子建议编写一本反映彼此情谊的书籍,这也是我的心愿。经过讨论,确定本书名为《我和我的研究生》,旨在大家相互沟通,加强联系,增进友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我的事业
几十年来,自己做的大大小小工作项目很多,在事业上较有成就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改革教学方法,创办了“妇幼卫生专业”:1957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保健组织学教研室助教。该学科是学习苏联的,内容主要包括:保健理论、卫生统计和组织机构三部分。很多内容脱离我国实际,讲话靠背书、老师说不透、学生听不懂,无可奈何。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所有苏联的参考资料见不到了,教学上更无所适从。直到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取消了保健组织学,取其中一部分内容成立了“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并规定多个专业均需开设本课程。因此,教学工作量激增数倍。与此同时,全校又开设英语和卫生统计两门短期培训班。我们教研室本来就缺编,加上两位比我资历低的助教又脱产培训外语,以致我的教学任务突增几倍,每天都有课,授课达7个学时,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正如俗话所说:“功夫多,手路熟。”
不开展科学研究,不到现场调查,讲课不仅枯燥无味,专业水平亦难以提高。由于我经常被分配下乡“除害灭病”,接触农民群众多,使我感到深入农村进行现场研究,结合本专业开展有关人口生命统计研究,必将提高学科水平。为此,我向梁浩材主任申请,并得到他的引导,在卫生厅同意配合下,于1972年深入麻城县开展“1969~1978年麻城死因回顾性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了宝贵资料。1973年底,公安部、卫生部联合通知指令麻城等7个县开展死亡报告工作。为了在一次工作中获得更多数据,故在麻城县开展以死亡登记为中心,开展“四报”(报出生、报死亡、报传染病,报肿瘤发病)。材料的分析结果显示:①出生率高、死亡率高,特别是婴儿、孕产妇死亡率高;②妇女生殖问题严重,使劳动力受到极大影响;③意外伤害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占死亡病例构成16%~18%;④山区食管癌发生率高。为此努力培训大量卫生员(赤脚医生),解决的也只有常见病。要解决婴儿、孕妇疾病问题还缺乏应有的人力、物力。经过几年来现场调研工作,让我萌生创建“妇幼卫生专业”的念头,感到培养妇幼卫生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我利用各种机会向各级领导部门(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学校和县政府的有关领导)进行汇报提出建议,争取支持。同时,我前往各地、市参观了解妇幼卫生机构状况,掌握现状资料,加大说明力度。通过卫生部多次讨论和全国性包括国家教委的研讨,最终由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同意我院设置“妇幼卫生专业”,于1985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本科生。
创建新专业的确困难重重,国内外均无可借鉴的模式,只能依靠组织,发挥集体智慧,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缺乏师资,依靠组织调配;没有教材,从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中索取素材,总结规律,提升理论,组织90多名有关教授专家在自编简易教材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正式出版了一套10本《高等妇幼卫生专业系列教材》;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创新了理论、实践与社会服务结合的模式,得到国家教委、卫生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评价,荣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国家批准,我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85年起开始招收统招硕士研究生。另外,根据我国妇幼卫生战线高级人才奇缺的现状,许多地区妇幼卫生机构和在职专业人员迫切要求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多方联系,经有关组织部门批准,我们先后在深圳、广州、湖南、武汉等省、市创办了妇幼卫生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班,严格按照研究生教育要求进行培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学位的高层次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二)加强国际合作,深入开展科研:鉴于我们以麻城县为科研、教学基地,开展多年的现场调查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引起各级领导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关注,从1981年开始学校委派我接受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合作项目,即在我国开展两批“妇幼卫生示范县”,第一批共10个县,其中有湖北麻城县;第二批20个县,其中有湖北监利县。根据儿基会的要求,示范县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将县级妇幼保健所(站)改建成院;扩大人员编制,迅速培养高中级专业人才;充实和改善设备条件;增加服务项目,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农民要广泛接受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卫生意识;二是针对当时农村儿童四大疾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和孕产妇病死现状,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我们深入基层,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紧密配合下,顺利实现了示范县妇幼卫生机构建设的目标,得到各级组织和儿基会的赞许;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肺炎”和“孕妇病死状况”两项研究分别荣获国家级三等及二等奖;“腹泻及佝偻病研究”获得卫生部二等奖。
(三)关注伤害调研,预防控制伤害:当今意外伤害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对妇女和儿童的威胁更甚。早在上世纪70年代麻城县“四报”工作中,我已了解到意外伤害死亡率很高,5人死亡中,竟有1人死于意外伤害,这引起我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多项研究,都涉及到意外伤害,尤其是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课题选项很多都与伤害密切有关,发表的多篇论文报道了大量科学数据。得到很多有关部门和同道们的重视,反响强烈。我先后应邀前往湖南、深圳、广州、贵阳、青海、厦门、广西、珠海、以及本省多个地区指导妇女儿童伤害预防干预的调查研究,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开展合作研究。
为了调动多科学技术力量系统深入开展伤害研究,经过多方奔波、呼吁、倡议和争取,于2000年底正式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伤害控制研究中心”,这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医学前后期合作,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医学与工科融合的专业研究机构,在全国伤害研究领域是个创举。卫生部领导发来贺电,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官员、预防医学科学院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专家亲临中心成立大会指导。中心成立10多年来,按其发展目标和拟定的研究项目,顺利开展合作研究,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刘筱娴,曾任同济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社会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