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堂:执着的追求

发布人:   时间:2016-06-13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如潮水般的推进,不断发展壮大,每个建筑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道路上为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今天迎来了建系三十周年,在教育事业的历程中体会有几个方面:


1、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1984年我由武汉建材学院来到武汉城建学院,马房山搬迁至马鞍山城建学院校址,在第一任规划建筑系系主任罗文博、副系主任金笠铭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开展了规建系教学工作,由于当时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还不完善,师资队伍薄弱,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办学体系,编制了严格规范的教学大纲。为加强专业基础课的训练,配置了一批较强的美术教师和建筑初步的教师,训练学生们动手设计能力的基本功,为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组织大学生建筑画竞赛取得了多次奖项,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成为系里的办学特色。我作为系里教研室主任,无论业务上、工作上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不断追求上进,积极参与设计竞赛,先后与金笠铭、丁先昕在全国建筑画竞赛、武汉市设计竞赛获得了不同奖项。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987年至1989年我在意大利米兰工学院建筑系深造学习。1992年我被任命为副系主任,配合金笠铭系主任的工作,在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使我更加体会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不仅在罗文博、金笠铭、黄浩然、丁先昕等老一辈身上学到了德艺双馨的敬业精神和优良品德,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规建系的办学史上应感谢前辈领导和所有来自不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为规建系后来的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抓住机遇、面向未来


1993年我被任命为规建系系主任,先后与郑广富、熊斌、孙秀藩等书记主要系领导合作共事。这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建筑行业如雨后春笋,城市开发和建设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办学实践机遇。在当前市场经济影响下,如何抓住机遇,对我们系领导班子在教学的发展方面是一个新挑战,在保持原有教学计划的办学模式和目标中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尽力选择实际工程,以理论联系实际,“真枪实弹”的在实际工程中培养学生使其全面发展,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的实践工程和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多年来坚持请王友明、李百浩等校外专家讲学评估,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系里的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申报创办了艺术设计专业,取得了建筑学规划专业硕士点,从而扩大了招生规模。在学科建设方面,很多课程被评为市、校级优秀课程。规建系也被学校称为“龙头系”。


3、改革创新、谋求发展


2000年并校,成立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当时袁培煌大师为院长,在他的英明决策下,将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学院融为一体,资源共享加强了学院整体产、学、研健康发展。我作为学院副院长兼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积极配合学院领导班子工作,主要负责分管设计院,但由于东校区设计院规划院效益不佳,院账务赤字,我以个人名义借款发工资缓解了当时局面,结合院里实际情况组织班子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了有效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措施,积极开拓市场,参与投标设计指导多项工程中标。经过两年时间产值不断增长,院里经济状况扭亏为盈,同时组织职工共同努力于2009年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近年来获得了风景园林甲级、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为了进一步将院做大做强,成立了风景园林设计所、两个分院和两个独立工作室。在业务上紧密和院系结合,为学院教师的工程设计提供良好的服务窗口,在实际工程投标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六十余项工程设计荣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使各项设计资质健康发展。2008年设计院喜获建设部优秀企业的荣誉。2012年又获得“全国百家优秀设计院”称号。合校后的十多年以来,设计院在校园的规划设计和维修工程等方面为学校作出了大量贡献。在全院职工的辛勤努力和各院系配合下,设计院由合校时伍佰万的年产值增至2012年合同额一个多亿,十年间增长了二十倍,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办系凝聚了几代人心血,谱写了丰富的历史乐章,特别是合校后在袁培煌、李保峰、易悌辉、朱川平主要领导班子带领下,建筑系的教学、科研、师资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设计院将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于院系结合的整体团队。创造更好更美的优秀作品,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玉堂,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原载于建筑学科办学30周年纪念册。)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