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华和: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忆合校初期的统战工作

发布人:   时间:2018-05-17     浏览次数:

2000526号,是每一个华中大人都会记得的日子。随着日历薄上这一页的翻去,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第一任党委统战部长,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南三楼4楼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度过了我们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我始终记得在新学校召开的第一次全体校机关部处长会上,周济校长深情而又不失幽默的一句话:华中科技大学今后运转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座的各开国大臣!那二十多张激动的面孔和一双双晶莹闪亮的眼光至今仍然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一、在实践中感悟统战工作的真谛

在高校,不要说是学生,即使在教职员工中间恐怕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不知道统战工作为何物。因此在高校,尤其是在像我们这样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成的大学校要把统战工作做好,特别是要在统战工作上取得突出的成绩,的确不是太容易,需要在第一线上工作的同志们认真探索、努力实践。

在那些日子里,我和同事们感受到:在高校开展统战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党的统战政策落到实处。具体怎么做?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双月座谈会。

双月座谈会,即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学校领导和统战成员参加的座谈会。剔除寒暑假,每年大约召开五次左右。每次会议召开时,学校党委负责同志、很多情况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负责统战工作的领导同志都参加。统战成员这边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参加。议题则是学校党委统战部根据学校每年的工作计划挑选出来的。这看起来是很寻常的会议,每一个设有党委统战部的高校都会经常召开这样的会议。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统战政策,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统战工作很好的一个平台。

首先,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高校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每次座谈会的主题都是学校当年最重要的工作,学校的主要领导们和全校统一战线上的代表人士坐在一起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并形成高度一致,从而既使党的统战政策中的最重要的政策在学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又使这一政策在推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强大威力。

其次,有力地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极大地调动广大统战成员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由于每次会议都有学校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而且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或者采纳、或者耐心解释。与会的党外同志们都感受到学校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家的责任感、荣誉感越来越强烈,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使得每一次的会议越来越成功,效果越来越好,最终形成了学校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统战成员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三、规范了民主党派的组织生活,使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都与学校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每次双月座谈会召开前,我们都会根据当年学校工作重点要点,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我们会议的主题,然后拟定提纲分发给各民主党派和其它统战成员,请他们作为过组织生活的中心内容,并且在会前围绕这个主题,各自组织党派成员们认真开展调研、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发言材料,座谈会正式召开时直接和学校党委领导面对面交流。因此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双月座谈会都把民主党派等统战组织的日常活动很自然地融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使他们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融入一体。

第四、有利于锻炼队伍、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双月座谈会能否坚持下去,关键在质量。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学校党委领导,特别是分管统战工作的副书记刘献君同志不仅每次亲自参加会议,而且创造条件,努力使统战成员们的意见,尽可能有个圆满的结局,同时也尽可能地组织优秀党外青年才俊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以期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和使用人才。在合校后最初的那些年里,被学校党委推荐到各级上级机关分别作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优秀的党外人士,有很多同志就是在历次双月座谈会上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

在那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从没有把双月座谈会当作普通的会议来召开,而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时间把它当成一项最重要的统战工作来抓。不仅每次会议开得成功,而且推动了统战工作,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不仅在校内有很好的反响,也引起了上级统战机关的重视和好评。20047月,在由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和省委党校联合召开的全省统战工作研讨会上,校党委书记朱玉泉同志作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向全体与会者介绍了我们学校以双月座谈会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的经验。在同年出版的《中国统一战线》第十一期上,中央统战部也向全国统一战线上的同志们推荐了我们的经验。

二、努力发挥统战工作的法宝作用

高校统战工作繁杂琐碎,按部就班,又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有一定距离,似乎很难做出突出的工作业绩。我和同志们认真回顾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历史,感悟到统一战线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跟它在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特别是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伟大征程中的突出贡献密切相关。我们今天在高校要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法宝作用,就一定要努力在完成统一战线工作任务与促进学校发展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争取在完成各类统战工作任务的同时又能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把务虚的工作努力做实,以有为争有位。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一路走来,努力使我们开展的每一项统战活动都尽可能地与促进学校的发展相结合。新学校刚开始运转不久,我们在很快地完成了全校七个民主党派等统战组织的实质性合并后,组织了一系列的旨在促进各校区尽快加深相互了解的统战活动,如组织同济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专家们来主校区开展义诊活动、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们开展座谈会,以寻求跨学科开展科研合作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我们认为,如同其他合并重组的高校一样,学校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加深全校各个校区之间的相互熟悉、了解,尽快缩短合校后的磨合期。我们在这方面是花了不少的心思的。全校七个民主党派,还有学校侨联及少数民族联谊会、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统战组织的实质性合并,这些比较复杂的工作迅速完成,本身就有力地加快了全校深入实质性融合的步伐。因为这些统战成员来自不同党派、不同校区、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现在大家都在一个大家庭里,由原来的彼此陌生,现在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距离一下就缩短了。至于组织医学教授来主校区义诊,不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同志看病难的问题,更是大大拉近了医学院与主校区的距离。通过不同学科的同志们之间的联谊,激光专业与医院耳鼻喉科专业等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很快达成了合作开展科研的初步意向。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自嘲的说,统战部是“不管部”,只要是对学校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尽可能去做。甚至,连学校超市的物价贵了,我们在做了一番认真调研后,组织各方有关同志面对面沟通、调解,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稳定校园的小社会。得知武汉市有关部门计划在学校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厂,我们大力鼓励、支持李柱教授等在省、市人大、政协任职的党外同志积极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促使该计划被取消。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圆满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学校,也有利于武汉市。当我们得知中央统战部有一个“名师‘名著’名社”的计划:一个高层次的基金资助高水平教授在高水平的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学术专著。经过我们的努力推荐,终于使电气学院的程时杰老师的学术著作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张国德书记后来对我们说:这对程老师后来能评上院士有一定的帮助。为了扩大我们学校科研合作的范围,我们也曾分别专程陪同李培根校长和罗俊教授去北京,以寻求和空军的科研合作。在工作中,我们也尽我们的可能为学校广大的统战成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双月座谈会的每一次选题,到平时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我们都尽可能地使统战工作能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至于每一次的换届工作,我们更是高度紧张,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这项工作。我们认识到,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积极把我校优秀的党外人士推荐到各有关上级机关作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统战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与此同时,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是有利的。有几次民主党派换届,我们或者是陪学校的教授直接去见省市党派主要领导同志,汇报工作;或者是陪着省市党派主要负责人直接会见我们的党外同志。总之,都是希望我们的党外同志能有更好更多的平台服务地方、服务学校。我印象特别深的是2003年向武汉市推荐刘英姿同志的一次经历。那一次我受学校领导委派,向武汉市统战部推荐我们学校的优秀党外干部刘英姿同志,当时许多兄弟院校也做了类似工作。我们接连几次直接向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刘采木同志汇报,力推我们推荐的理由,硬是感动了武汉市统战部的领导们。而刘英姿老师也不负重望,到岗后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广泛的好评,现在已经是武汉市的副市长了!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又开创了一项全新的统战工作——筹款。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可以接触到学校外面许多不同领域的朋友,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人士,经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为学校发展捐款的。虽然当时在全国的高校中,募捐意识普遍都不是很强,但我们认为募捐决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个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很有意义的一件工作,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做的一项统战工作。我记得我们募捐的“第一桶金”是争取香港“信善基金会”的500万捐款。这个基金会当时决定在湖北省捐助教育事业,但具体哪一个学校还没有定,省委统战部的意见起关键作用!我们统战部的全体同志全力投入到争取这一笔善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成功地把省委统战部纪玲芝部长邀请到学校,在众多兄弟院校的角逐中算是一槌定音。(遗憾的是这笔500万的善款最终还是没有来学校,原因是基金会捐款后的唯一要求是捐助的大楼上要标上“华中科技大学某某学院信善大楼”!但有领导当时顾虑“信善”二字有法轮功之嫌而没有接受这笔善款。)

虽然这“第一桶金”,最后并没有来到学校,但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募集善款的工作却从没有停过,从合校后新的统战部开始运转至到20062月我离开统战部,我们总共邀请到十几位慈善人士共为学校捐款达三千多万元,主要是捐建了学校教学楼和资助了机械学院、生命学院、数学学院、建规学院、经济学院等全校十多个学院的100多位贫困生。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先生捐助的2200万港币兴建启明学院大楼。梁亮胜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前我们就相识,我曾多次陪同学校领导去拜访他。李培根院士担任校长后不久我就再一次向李校长提出陪同他拜访梁先生的请求,李校长很快成行。真是应了“英雄惜英雄”这句老话,李校长与梁先生本来就是好朋友,这次相见更欢。从梁先生香港家中返回学校后不久,我拿起电话又放下、然后又拿起,经过几次犹豫,终于鼓足勇气,壮着胆子在电话中向梁亮胜先生提出请他为学校捐款,谁知梁先生没有丝毫的停顿:“没有任何问题!我愿意支持李校长!我愿意支持华中科技大学!邓部长,你说个数字。”我犹犹豫豫好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出2000万这个数字。电话那头非常干脆:好!时间不久,钱就汇到了学校,而且考虑到当时港币与人民币的汇率已经倒挂过来了,梁先生最终汇来的是2200万港币!

今天众多学校募集的善款的数量(包括校友和社会人士捐的),早已是高校排名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时远没有受到各个高校重视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投入很大精力做这项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我们感觉到这一笔笔善款也是一篇篇生动的教科书,包括我们在内,众多的师生都是能够从这10多位慈善人士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梁先生赤手空拳,在香港从零开始,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富甲一省的绅士、广做好事的慈善家。其不凡事迹,特别对我们今天在创新创业第一线打拼的青年大学生非常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另外一位慈善大家田家炳先生也是如此,田先生不仅在“聚财”方面的拼搏精神和能力值得我们学习,更加令我们感动的是老先生在“散财”方面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田老先生事业成功后,毅然决然将来之不易的巨额财富全部捐出去,真正的“裸捐”!甚至连自己的住房也都捐了出去,他和夫人二老在外面租房住!当田老先生在我们学校现场讲述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师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喻家山上的“薰风亭”,也是我们通过募捐解决了建设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当时有几位民主党派的老先生提议在山上兴建一个有意义的纪念物。得到大家的响应,我们向学校领导汇报后也很支持。但是大家“凑份子”的钱不够,还差大部分。后来也是我请一位慈善人士慷慨解囊最终建成了。老先生们在“薰风亭”上是费了很多的心血的,九思老校长亲自题写亭名,希望学校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永远风清气正! 薰风亭现在已经是喻家山上的一个有名的景点了。

三、统战工作是一项长寿的工作

20008月我到统战部工作到20062月我离开统战部总共5年半,约2000天!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回忆,我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更是在和党内外同志合作共事的征程上收获了令人心情舒畅的真情实意!统战部工作的那几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几乎每年获奖:或者是单位评为先进,或者我个人获得各种奖励。我的直接领导、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的刘献君同志,他曾经高兴地说,我到省里开会,省里统战系统的单位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好!省里统战系统的单位当时多达10多家,好多单位的领导都是省部级大领导!2003年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我在会上介绍了我们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后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同志的表扬,这一年的《中国统一战线》第十一期以比较大的篇幅向全国的同行们介绍了我的情况。

然而真正令我回味的、令我愉悦的是我在统战部工作期间收获的真情实意!虽然今天我已经离开统战部甚至退休多年,但是统战成员们对我仍是亲切如旧,每次相见时大家流露出的亲情、友情让我从内心感受到统一战线的温暖,统战工作是一项长寿的工作!这种感受甚至到了校外也有!前些年在我在离开统战部多年、当我有困难后去寻求武汉市统战部领导的帮助时,市统战部领导同志的一席话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邓部长是对统一战线有贡献的同志,他现在有困难我们理所当然的要为他排忧解难!”这位领导同志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当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彩木同志对我工作的肯定。刘彩木部长曾两次在全市统战干部大会上号召大家向我学习:“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像华中科技大学的邓部长那样,就没有干不好的统战工作。”梁先生为我们学校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对我的工作提供了那么大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是我终身不忘梁先生、终身感谢梁先生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梁先生多年逢年过节给我送水果、空运从他广东老家种植的绿色蔬菜给我。只要见到我,总是乐呵呵地说:还是喊邓部长亲切!2006年的一天,中央统战部组织了一个香港企业家访问团来我校,我当时已经离开了统战部,但是中央统战部的领导还是要我陪同,并且在光电实验室的接待室里,一位企业家当场公开表示要捐助40万人民币,对我们学校的医科学生进行奖助。特别让我感动万分的是20089月的一天,中央统战部的一位领导专门赠送我两张国庆观礼劵!

虽然统战部不是像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和学生处等单位那样容易出显绩、容易进步的单位,但假如有可能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干统战工作,因为这项工作让我成就人生,更让我心情愉悦!我这辈子平淡无奇,但由于在为学校筹款3000多万、在喻家山上兴建“薰风亭”、两篇全国“百优”、将张培刚奖建成国家奖等几件事情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自感是可以在喻园留下那么几点痕迹的。而这些能够留下痕迹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在统战部工作期间或跟统战工作经历有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张培刚奖建成国家级奖,是我已经离开统战部多年、到经济学院工作后与经济学院徐长生、张建华两任院长和宋德勇、刘雅然、王彬等同志和李佐军、丁洪祥、田惠敏等众多校友多年通力合作才完成的。但是统一战线的资源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主要是在邀请重要领导同志、联系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和有关经费支持等方面,确保了我们几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培刚奖颁奖典礼的成功,特别是20092月我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张培刚奖颁奖典礼。这次会议,应该是我们学校建校60多年来规格最高、最成功的一次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新浪、腾讯等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作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还把我们这次会议列为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界十件大事之一。

真是光阴似箭,转眼间我都已退休了好几年,我至今都还不敢相信像我这样一无关系二无什么特别本领的人,能够在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名校做成功能留痕迹的几件事,除了要感谢学校的好氛围外,我要感谢的人和事太多了:我要感谢广大的统一战线成员;我要感谢我的战友们:王锋、邓建平和杨筱!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那一段美好时光,没有他们的真心相待,我肯定会一事难成的,我更要感谢学校朱玉泉书记、樊明武校长、李培根校长、刘献君副书记等校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特别让我终身心存感激的两位领导:一位是我的直接领导、分管统战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同志。记得我刚从同济校区到统战部上班时,刘书记还年初要我们交工作计划,年底交工作总结,到后来完全都没有了!刘书记的鼓励、信任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源泉。另一位是李培根校长,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我做的那几件工作中几乎每一件工作的成功,最终都是跟李校长的支持分不开的。两篇“全国百优”是李校长的支持、筹款3000多万更是完全靠李校长、将张培刚奖办成国家级奖也是多亏了李校长!特别是200929日我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办的第二届张培刚颁奖典礼,靠着李校长的支持,我们才成功地邀请到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同志以及教育部的一些司局级领导。正是这次会议的成功,为张培刚奖最终成为国家级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号召高校争创“双一流”的新时期,回顾我们学校合校以来的不凡发展历程,可谓是蒸蒸日上、一步一个台阶!我作为学校首任统战部长,参与其中建设,尽了自己一点绵帛之力,不仅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而且终身难以忘怀这段峥嵘岁月!

(邓华和,学校第一届、第二届党委委员,第三届纪委委员。曾任校统战部部长、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