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多名电机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研究电子感应加速器。九思同志看到这方面有较好的进展,就申办建立了工程物理系,1959年开始招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1963年工程物理系停办。毕业生中有8人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原子弹核材料的制备,其中1人成为核工业部副部长,教师中7人后来从事激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我担任电机系主任。我所在的电器教研室,为“中国环流器一号”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451”工程)完成3个研制项目以后,对下一步是主攻高压电器还是低压电器,争论不休。为此,九思同志召开会议,要求调查研究,尽快选定方向。
1976年12月,我和动力系的三位老师在喻家山下的防空洞内,开始为期半年的劳动。我们分成两拨,日夜轮班。我选择的是晚上劳动,白天休息。这样,我就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调研,以便尽快确定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我曾于1963-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对苏联的高等教育和电器专业很了解。我想我们过去只学苏联是不够的,也应该了解一下西方国家高校的情况。1977年,在图书馆里,我开始查到了多篇有关高压电器的资料。接着我又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强磁场和热核聚变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才知道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研究核聚变最早的院校之一,并且是全球教授最多的大学。于是我向九思同志提出要重点调查麻省理工学院的建议。九思同志听后很高兴,很快给校办下了任务,由我牵头,协调刘颖、李灏等4位老教授一起来研究。我们5个人在图书馆开个短会后,即分头开始查资料,找的都是英文资料。记得当时由于文革期间翻阅资料的人少,图书馆的书架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灰尘。不过幸运的是,九思同志很重视图书资料购置工作,并为此克服了很多困难,保证了图书馆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外文资料的订购工作。
1977年8月4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刘颖、李灏等5个人在图书馆开了个汇报会,每个人谈了各自的调查情况和建议,我做了详细的记录,大概有30多页纸。会后,我将记录的详细情况汇总后上交给九思同志。九思同志看后很重视,很感兴趣。他指示我给全校教师做报告,我在东一楼西边的阶梯教室里作了两次报告,特别是第一次报告,来听的人很多。我并没有事先详细写好报告内容,而只是草拟了个提纲,因为所讲的内容都在我笔记本中。
后来,九思同志给了我一本英文版的《麻省理工学院》学校介绍,九思同志要我把内容翻译出来。我当时特别认真,对多个以前没有见过的名词术语,反复推敲,翻译尽量做到准确,每个标点符号都不敢马虎,写了一本详细的手稿。前后花了20多天的时间,我将译本送交校办。这本译本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创办和发展、校园情况、学院组织、院系情况、科研情况、跨学科规划、实验室情况、师资情况、教学设施、招生情况、大学生教育、毕业生去向、学生活动、校友工作,以及同本地区院校的协作计划等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校办请了李宗杰、曹华民、张培刚、林少宫、马继芳等老师校阅后,进行印制和分发。九思同志要求保证每个干部和教师人手一本,要求大家一起学,一是为了使全院教学人员和有关干部了解麻省理工学院的情况,二是为了有利于大家学习英语。
据我所知,除我之外,还有别的老师也翻译了其他世界著名大学的情况,如曹华民老师翻译了一本《加州理工大学》的学校介绍。
1977年10月,九思同志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对如何办好重点大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能够发挥同科学院同样重要的作用,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二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现理工结合。三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经过努力,这三点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1978年,他决定停办电气专业和电真空专业,建立了光学工程系和激光研究院所。
1984年3月31日上午,九思同志坐在办公室里4个多小时,确保供电不停,使我们研制的5千瓦二氧化碳激光器连续稳定出光4小时(耗电4万瓦),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因此,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我校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博士点,国家发改委批准我校建立国家重点激光技术实验室,此实验室后来成为建立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必要条件。
(李再光,原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