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学校办公室的电话,让我火速赶到办公室。我来到办公室,领导告诉我:“老校长黄树槐教授因病逝世,你对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历史较为熟悉,请你一起参与起草黄树槐教授的悼词,主要是写他作为校长的一段。”正巧,我在走廊上碰到了李培根校长,我对李校长说,我认为黄树槐主校的八年对学校发展的意义不能低估,他继朱九思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贡献之后,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充实了内涵。如果说朱九思搭起了学校大厦的框架,黄树槐则将房子盖了起来,使房子更像个房子。李校长说:“我也是这样看的,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历任校长不断贡献的过程,你要努力将悼词写好,特别是他主校八年的业绩写出来。”最近,学校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我思考再三,决定将黄树槐先生执掌华中理工大学八年的历史勾画出来。
在黄树槐先生的追悼会上,由李培根校长宣读的悼词里有着这样一段话:“黄树槐教授殚精竭虑,治校有方。在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八年时间里,他提出了‘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办学方略,大抓基地建设,狠抓学术水平;高度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行严活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贯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拔尖人才;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组织联合攻关,大力推动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期间,学校承担了大批重大科研课题,在一些学科领域逐步形成综合优势;高度重视校友工作,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国各地大力筹建校友会组织,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开创了校友工作的新局面。黄树槐同志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经过数年的努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办学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
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结束,以朱九思为首的领导集体,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完成了华中理工大学历史上著名的“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工科院校向工、理、文、管理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由原来主要是搞教学向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转变;由原来主要是培养本科生向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转变。1984年年底,朱九思在院长兼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由黄树槐接任院长、李德焕接任党委书记。这次领导班子的调整是华中工学院建院30多年来领导成员变动最大的一次,也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一批从职业革命家成为高等学校领导的老同志离开了领导岗位,一批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比较理想。
在新老领导的交班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新领导班子提出了四点希望:“实事求是,突出改革,民主集中,团结战斗。”当时,摆在新领导班子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84年10月,1985年3月、5月,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三个重要的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新领导班子面临着一个如何改革和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学校前一段的工作为继续开创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全校师生员工对新班子的期望值也更高了,在巩固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的难度也更大了。
在接任校长的就职演说中,黄树槐引用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段话:“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他认为,我们学校活力的源泉,就是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黄树槐一上任,就以民主治校的理念和态势亮相,他主持召开的教授座谈会开得热烈、亲切、生动。在座谈会上教授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就办学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生活、健全规章制度、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学校领导还决定成立一个研究机构,一个研究教学、科研和后勤改革的班子,在学习兄弟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出改革方案,迅速作出决策。
根据校领导班子的分工,黄树槐校长负责抓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制定改革方案,重点在于理顺各种关系,制定“七五”规划,狠抓提高水平。新领导班子着手抓了几件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大事,黄树槐院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减少招生人数,着重提高教学质量。从1985年起,将每年本科生招生人数控制在2100—2300人左右,使在校学生总数逐年有所下降。1985年,学校制定了《关于搞好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其基本内容是:努力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进一步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贯彻因材施教,注意培养拔尖人才;招收委托培养专科生;实行严活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向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质量,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二是加快住房建设,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我在写校史时,曾经到黄树槐家里请教于他。他亲口对我说:我们不可能再有像九思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主校时的“情势”,即一些知识分子在“水深火热”中,只要你给他工作机会,他就会不讲条件地去干;现在不安居就难以乐业。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权力下放。1985年4月25日,学校颁布了《关于扩大系的职权,实行分级管理的改革措施》。其要点有:明确党政分工,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分级管理,做到层层负责;扩大系的职权,对系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作了具体的规定;赋予教研室更多的自主权。
从1985年到1986年,学校新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工作上的交替和转变,即从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逐步地转向着重提高,特别是大抓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986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力争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黄树槐院长从此改叫黄树槐校长。
(二)
学校评价以社会舆论为重,学科评价以同行认可为重。黄树槐担任校长之前,长期在基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仅在学校教务部门担任过短时间的主管,在办学上经验不足。但作为一个学者,他在治学上却是一个行家里手,曾经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在1980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他深知学校的龙头在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在同行中有一席之地。朱九思让华中工学院的品牌传名天下,黄树槐则让华中工学院的学科立足同行。1977年到1984年,学校创办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从1980年的6646人上升到1984年的13631人,翻了一番。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不够,特别是基础课和文理科教师不足;二是物质条件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不够,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教工住房严重不足,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战线过长,全面紧张。虽然黄树槐先生曾经自谦地说,我是在朱九思校长给定的框架下把具体问题做好的,但他不是一个没有思路,没有抱负的人。一方面,他努力在提高质量,充实内涵上下功夫,一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略:异军突起,出奇制胜。
黄树槐执掌华中理工大学的八年,横跨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时期,而这三个时期正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1987年9月,他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科研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认真分析了新形势的特点,制定了新的发展策略,对一个时期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六五”末期,在国家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以后,科学研究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家对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黄树槐认为,激烈的竞争,既是严重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提出,要集中力量抓重点科研项目;要加强联合,协作攻关;要进一步加强同生产部门的横向联系,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调整内部政策,调动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高,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组织联合攻关,承担了一批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并且在一些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综合优势。二是承担国防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研究项目与科研经费数都有成倍增长。三是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显著增加。四是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开展。1986—1992年,全校共获得科技成果4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7项,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30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7项,等等。
黄树槐不仅是一位战略家,也是一位战术家;不仅对全校的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亲自抓了几个样板工程。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国家部委负责人视察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听取了华中数控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高档数控系统的汇报。而这个公司的缔造者就是黄树槐教授。1986年,黄树槐到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日本数控企业考察。当地工作人员说:“你们国家引进的数控系统,属于我们淘汰的系列。”黄树槐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国后,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数控技术纳入机械学科的重点资助项目。当时学校负责其中两个子项目的攻关,黄树槐亲自挂帅。“搞科研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是黄树槐经常讲的一句话。他针对我国硬件基础薄弱、采用国外专用数控体系难以形成产业的问题,率先探索了“基于pc平台、软件突破”发展数控产业的技术路线,研制成功华中I型系统并逐步形成产业,为华中数控成为国内重要数控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院长康普顿博士在他离任演讲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有一天,我和夫人来到一个公园,路过一块草坪,草坪前树立了牌子:“游人,当你离开这片营地时,它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好。”从此我就有了一个信念:当我离开任何一块营地,它都应该比我初到时更加美好。的确,黄树槐校长执掌华中理工大学这块营地比他初到时要美好得多。如今黄树槐先生已经仙逝,华中工学院和华中理工大学的品牌也成为了历史,但是华中科技大学这块营地依然那么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