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承根:忆建院初期系主任彭伯永同志

发布人:   时间:2019-04-02     浏览次数:

我于19617月由上海交大毕业来华中工学院工作,同年11月到造船系任教。当时系里主持行政工作的是彭伯永系主任。

彭主任虽离世多年了,但他在造船系主持工作多年的付出却是有目共睹的。

彭主任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深刻印象就是“艰苦朴素,一心为公”。

还记得东二楼二楼边的一个小厕所吗?当时彭主任家住在华中工学院西边。在六十年代,彭伯永同志担任系主任工作期间,为了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投身工作,他将行李从学校西边的家中搬到东二楼这小厕所内,铺上一张木板床,从此便长期住在这里。白天在这里工作,晚上备课与看书,吃饭去食堂,每星期仅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一又赶回东二楼!他这种艰苦朴素,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青年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彭主任给我们第二个印象就是他既有明确的办系思想,也有扎实的工作步骤。

1962年,潜艇设计与制造专业易名为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当时的系主任彭伯永就提出“站稳讲台、走出校门、形成特色”的办系思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彭主任走出的第一步就是狠抓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院之初,最缺的就是师资力量。根据学校培养师资的要求,如何培养造船系新进的一批青年教师就是摆在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站稳讲台的必要条件。

为了尽快让青年教师成长,对新分配来的同志立即安排在教学第一线。记得当时分给我的是船舶推进课程,并明确要求上课前应充分备课,写好讲稿,每门课成立教学小组。上讲台前,先要面对教学小组成员进行试讲,然后对讲课内容、语言表达、板书能力进行评估,达到基本要求后才允许上台正式讲课。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经常组织全系教学经验交流会及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1962年,我第一次讲授船舶推进课后,由于教学效果好,就让我在全系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对讲课内容的“少而精”等教学经验作了介绍。这些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年轻时我的自信心,对以后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走出校门,广泛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提高教与学的水平

譬如:请军事院校教官来系讲课;从1963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去海军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舰船认识实习;去上海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武昌造船厂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工艺实习等。记忆尤其深刻的是1965届的一次实船毕业设计,对锻炼青年教师、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扩大校系影响、教学结合科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是1964年下半年,在获悉广东省水产厅新州渔轮厂在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中有一艘远洋冷藏混合作业渔船急需研制后,彭主任马上同意派人前往联系,并答应免费为其设计。签订协议后,1964年底,系里雷厉风行组织了程天柱、陈咸堉、晏成栋、崔承根、骆东平、喻正宝、吴殿信、肖运福等八位教师和船体、船机、船电三个专业六十余名师生的庞大设计队伍,开赴广州,在广东省水产厅新洲渔轮厂驻厂半年进行现场设计。

彭伯永主任,对师生设计工作十分重视,经常深入基层询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去广州前,我在校绘制渔轮初步设计图纸时,他曾亲自到我绘图桌边观看,并询问我有关渔船船体船型设计的依据。1965年上半年,在得知去广州设计队的师生中部分教师不习惯广州的饭菜后,彭主任亲自赴广州看望广大师生,除了了解设计工作进度之外,还带去了学校的厨师,解决了部分师生在广州的伙食问题。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师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厂的热情支持与帮助,是我们这次大胆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教学,圆满完成任务的充分保证。在船厂技术人员和我系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该研究项目的技术与施工设计全部图纸。该设计图纸与研究成果在鉴定会上获得专家充分肯定,并交由工厂组织生产,渔轮建成后投入南海使用。1967年,该船型定型为国家标准渔船船型。


      (崔承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退休教师。)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