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焕:华工崛起之路

发布人:   时间:2013-11-16     浏览次数:

 

(二)审时度势,多谋善断的领导核心


    我国高等教育始终是在国家规划和指导下加速发展的。但是每个学校建设的实效和形成的特色却与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密不可分。


    朱九思同志从筹建华工开始到因年事已高退出领导岗位长达三十多年。除了五十年代后期有几年是彭天琦任党委书记外,他始终是华工的主要负责人,这在我国高校中也是少见的。他在中学、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当时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参加革命后又经受抗大的锤炼,使他成为一名真正懂得教育规律的革命领导干部。同时他又有办报的革命经历,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审阅稿件时的精准和细微。这些个人特质在办学几十年中充分体现出来。他在华工创业史中作出的贡献充分体现在校史展中,在我国高校中有很大影响。我在参加华师的三讲时,一位华师的老教授对我说:“华师过去就缺了一位朱九思。”

 

    华工在全国高校中迅速崛起始于七十年代初。回顾这一段历史,以朱九思为代表的革命干部和以刘颖、马毓义、陈挺为代表的教授、专家组成的领导核心,带领华工师生员工乘改革开放之风,突破原有办学模式,率先实现三大转变,闯出了一条华工奔向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华工发展史留下了宝贵财富。


    一是巩固和发展了华工人团结进取、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敢于竞争、勇争一流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支柱成为华工校园文化的核心,激发了师生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成为华工人团结奋斗,努力开创新局面的巨大动力。

 

    二是设计了一流大学的新蓝图,构建了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框架,从体制和结构上指明了向现代大学迈进的路线图。特别是在全国工科院校中,率先突破全面学苏的办学模式,冲破种种阻力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率先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的观点,为把高校建成两个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基础。总之,在这个时期华工有许多勇闯新路,率先试点的重大改革举措,取得实效,留下宝贵经验。

 

    三是培育了求真务实、令行禁止、从严治校、尽职尽责的实干作风。学校发展中的任何重大举措都必须适应国家需要,都必须符合学校实际,都必须狠抓落实,抓到底,见实效。这种优良作风体现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充分了解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动态,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我校存在的主要差距,做到心中有数,再制定我们的赶超规划,学科创新计划。要实现奋斗目标还要大兴团结合作之风,我校创建的许多新专业,新兴学科,骨干力量都是从机械、电力、动力等老系中抽调教师联合攻关取得突破的。激光、电子精密机械在国内取得领先地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1984年全国许多高校都进行了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新的领导成员绝大多数是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中选拔的。他们与老一代学校负责人相比,虽然没有像朱九思那样的威望和影响力,但他们绝大多数是与华工共同成长起来的,对学校有深厚感情,对教学、科研、育人环境、办学条件十分熟悉,领导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学科专长不同适于优势互补。这是一个年富力强、讲政治、讲团结、懂教育、干实事的新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省委和国家教委的指示,认真总结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制定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规章制度,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集体领导和科学决策。同时明确规定每位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的岗位责任,把主要精力用到分管的工作上来。许多重大改革措施都要在常委会和行政办公会上充分讨论、统一思想、形成决议、然后按分工分头执行。许多重要工作的实施也体现了党政协调一致。例如:全校文科、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外事、师资等工作会议,都是校长主持并致开幕词,主管副校长做主题报告,常委听取讨论意见,提出贯彻会议决定的要求后,由党委书记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继承中求发展,改革中求创新”的思想,分工下到基层,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认真总结华工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经验,尽力使华工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传承,把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更加完善。针对最近两年招生人数增长过快,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不是按生均,而是按基数加发展,招生越多,生均经费越少),办学条件赶不上发展需要,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两年内建设了新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学生俱乐部等设施,基本上适应了发展需要。

 

    为了实现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坚持改革、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着重提高”的方针,强调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使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家重点大学展开了一系列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全面的考核评估,这对实现一流大学的目标是极大的促进。华工针对详尽的考核指标,找准薄弱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工作抓得比较扎实到位,使校内教育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例如拨专款充实更新基础课、主要技术基础课实验室的设备;重点投资建设若干重点学科,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现场考核评估,华工先后荣获“校园环境优秀奖和创新奖”,“华中理工大学教育质量优秀高校称号”,“研究生院进入前十名”,“211工程首批通过”。华工显示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得到社会公认,进入了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