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焕:华工崛起之路

发布人:   时间:2013-11-16     浏览次数:

 

(四)重用、厚待、精选、严育的师资建设

 


    建设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既要国家的重点支持,增加教育投入,又要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努力开创新局面,更要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忠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开拓进取敢啃硬骨头的拼博精神,总之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学校改革发展影响深远的问题。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如何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回顾历史,仅就华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努力做好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众多措施中介绍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选、培育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重点学科的领军人物——帅才的培养更是要有长期的精心安排。华工建校初期就十分重视这项任务。当时从优秀的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重点培养对象,例如黄树槐、杨叔子、李再光、陈德树等,先后派到有苏联专家的清华、哈工大进修,到苏联高校留学,文革后又到美国留学。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精心组织团队,经过长期培养终于成长为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文革后,学校领导更是加大了各专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大批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优秀青年教师或在读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到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他们许多人都成为各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为华工的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要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必须处处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办实事,为他们排忧解难。八十年代初,学校组织校办工厂生产洗衣机和电扇,每户教职工家庭分配一台洗衣机和两台电扇。在那普遍使用芭蕉扇的年代,这种举措真是雪中送炭,温暖人心。后来又在校内建煤气站、净化水厂和矿泉水厂,这些便民措施深受教职工欢迎。学校除了招待所外,首先在托儿所和幼儿园安装了空调(当时空调尚未普及到家庭和办公室)。这本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有一位电子工业部的领导参加会议住在招待所,早晨在校园内散步时发现幼儿园装了空调,十分感慨地说:“华工对教职工后代的关爱,真是抓到点子上了,这对稳定队伍,调动积极性很起作用。”

 


    三是千方百计关爱出国留学人员,争取学成回国服务。凡是学校公派的留学生,出国前校领导都要单独约见听取意见,表达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学成回国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上新台阶作贡献。当学校出国人员达到一定规模,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每年春节前召开留学人员在汉家属座谈会,介绍学校改革发展新进展,留学人员动态,参观学校的种种设施,例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设施,广泛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增加他们对学校的了解和感情。这是一种与留学人员沟通的有效形式,反映很好,这种活动坚持了近十年。当一些留学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之前,1987年5月我和负责留学生工作的干部到美国近二十所大学看望了在美国的留学生108人。凡是一个城市有几所大学的就在一所大学集中召开座谈会,有家属在美国陪读的都分别进行家访,在住房较宽的留学生家里作为当地留学生聚会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留学生的思想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尽量争取他们学成回国服务。即使他们留在美国工作,也与他们商讨如何为学校提供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这些活动增强了留学生与学校的感情并建立了比较长久的联系。在访问中除了几所有合作关系的大学正式邀请我们去访问之外,所到许多城市的接待、交通、住宿都是留学生负责安排的。我们回国时还带回留学生送给学校的仪器、图书和复制的软件。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工作,他们利用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看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回国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钟伟芳同志利用参加“中美大学校长会议”的机会,到美国一些大学看望留学生,其中对有师生关系的王乘(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使王乘当面答应取得学位再做完博后,一定回学校任教。由于校领导对留学生工作做得比较细和持久的关心,相互间建立亲密关系,一些在国外工作的校友至今与他们保持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