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勇:战斗在华中工学院硅元件厂十年的难忘岁月

发布人:   时间:2014-04-30     浏览次数:

三、承担510工程军工紧急生产任务和提高硅整流元件的高压成品率


    1970年4月硅元件厂第一次正式接受国家下达的510紧急军工生产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生产一批5A/1600V和50A/1600V硅整流元件共3000只。


    在当时国内工艺水平下,要达到这样高的电压水平是很困难的。况且我们刚上马,还不太熟悉生产工艺,加上材料、设备和人力均不足,要在短期内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但我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终于在1970年底提前超额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受到湖北省电子工业局表扬,并得到国家经委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补贴。


    办厂初期,我们研制硅整流元件的工艺是从武汉邮电器材厂学来的,但随着大电流高电压硅整流元件的研制和生产,这些工艺已适应不了需要。围绕提高硅整流元件的质量问题,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工作,全面分析影响硅元件反向电压和正向压降的各种因素。从单晶参数、扩散问题、烧结问题、表面处理问题入手深入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大胆进行工艺创新的实验,比较实验的结果,从中确定最佳的工艺方案。通过反复的实验,使200A硅整流元件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71年6月研制成功的200A/2000~3000V风冷硅整流元件,在电压水平和高电压成品率方面为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200A/3000V扩散法风冷硅整流元件”列入1971年湖北省科研成果汇编中。1971年8月撰写的《提高200A硅整流元件质量的体会》一文,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972年4月该文在《华工科技》发表。此文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200A硅整流元件投入大批量生产,供不应求,在国内享有盛誉。硅元件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此在经济上可以自给,略有结余。


四、实现两个“三结合”


    举办硅元件专业培训班,实现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1971年3月~1971年底举办硅元件专业短期培训班。学员来自武汉电子设备厂、武昌整流器厂、武汉半导体器件四厂和华中工学院硅元件厂。


    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技术攻关工作,实现学校、研究所、工厂的三结合。1972年9月~1973年6月硅厂派青年教师余岳辉和陈涛参加在西安整流器研究所进行的“全国高压可控硅(200A/5000V)攻关”工作。1972年6月硅厂派教师白祖林(1972年6月~9月)和青年教师刘业伟(1972年6月~1973年6月)参加在上海华东开关厂进行的“全国可控硅参数测试攻关”工作。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技术攻关工作,使他们有机会和国内一流专家一道工作,大大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


五、最辉煌的顶点:451工程


   (一)争取和承担451工程任务


    1972—1973年,硅元件厂开展了500A硅整流元件和500A可控硅整流的研制工作。


    1973年6月,西南585所的同志到硅元件厂考察500A/2000V硅整流元件的质量。他们感叹地说:“你们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流露出选用硅元件厂生产的500A/2000V硅整流元件的意愿,打算用于他们的451工程。


    451工程是国防科委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用于西南585所“受控热核反应”项目中的一个关键设备:大功率高压脉冲硅整流装置,用以产生一个脉冲强磁场。时任585所项目负责人是潘垣(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


    党委书记朱九思同志直接领导了451工程的争取工作。1973年10月学校委派李再光、陈珠芳、黄天柱、王敬义、白祖林等人前往585所洽谈“451”工程合作事宜,基本达成协议。时任院科研生产处科长的杨佐仪主管该项目的协议书。


    1973年底,硅元件厂正式承担451工程任务:由二机部西南585所委托华中工学院研制“24000A7000V大功率高压脉冲硅整流装置”,其中需要研制500A/2000V平板型风冷硅整流元件3072只,加备品300只,共计3372只,组装成整流柜48台,加样机2台,共50台。该项目的总经费为500万。此项目的总经费成为华中工学院建校以来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


    1973年硅元件厂新组建了“硅元件装置组”。组长王敬义、副组长白祖林、肖成章、张家森。组员有贺英全、刘立贤、赵玉清、胡惠娟、施安静等。


    1973年底我结束了咸宁的劳动锻炼返回学校,便立即从可控硅科研组调回硅元件组,主管451工程500A/2000V风冷硅整流元件的研制和生产工作。


    此时硅元件组的人员为:组长余岳辉,副组长我,成员:黎木林、李德明、翁玉嫦、罗汉玉、邱思畴、戚姗英、黄秋芝、罗明生、万时山、韩桂荣、漆瑞波、马小玲、占宏国、查忠慧、梁友生等。

    硅元件厂测试组人员为:组长许瑞茂;组员:彭小娟、刘业伟、陈冬珍、周清香。硅元件厂金工组的人员为:组长陈忠玲;组员:胡长松、杨传谱、凃国清、刘彩云、罗汉京、王金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