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1952年筹建时,学校最早的一批创建者包括校长、教务处长和普通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转业来的军队干部。建校前,我在第二十一兵团做参谋。1952年我从部队转业,和兵团的首长、战友一起参加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筹建工作。到学校后先在人事科当干事,之后又到学校的办公室当秘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又被调到学校后勤搞基建工作。1981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恢复重建时,我又参加了筹备工作。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历史上的两次建校,我都参加了。
一、第一批建校者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第一任校长郑奕、第二任校长和党委书记方起,还有我们当时的一批建校工作人员都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部的转业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是由长沙起义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经改编而成。经过1949年8月和11月两次改编,由中共中央军委派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为代表于1949年12月1日授予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 番号和“八一”军旗,并任命原国民党中将陈明仁为兵团司令员,唐天际为政治委员。唐天际是老革命、老红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是我们建校的重要领导。1952年初,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进行,第二十一兵团很多战士都支援地方建设了。当时去的最多的是建筑工程部,它当时要了8个师做建筑工程兵搞建筑。当时在湖北就有两个师,这两个师就是从第二十一兵团过去的,后来成立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第一任校长郑奕、第二任校长和党委书记方起,还有我们都在其中。唐天际带领我们过去以后先过渡了半年,这半年过渡做什么呢?就是参加了荆江分洪水利工程的建设。唐天际这时已调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任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和水利工程部队司令员与政委。当时成立了荆江分洪工程指挥部,唐天际是工程总指挥,时任湖北省省长李先念是总政委。唐天际带着我们两个师,还有直属队,就是兵团司令部政治部直属队,有千余人,我们一起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工程主体前后历时半年多,到1952年6、7月间完成。荆江分洪工程规模是很大的。沙市太平口是进水口,延伸好几百里长。通过太平口把长江下来的水,引入一个前后100多里长,几十里宽的洼地,还有一条河,这样排水一直到公安县,公安县藕池口有一个地方叫黄山头,那里作为泄洪闸。这样,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成为分洪区了。工程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参与建设的不仅有军队,还有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共约30万人。完成了这个工程以后,唐天际就带着我们这一千多人集体转业了,两个参与工程建设的师也变成建七师、建八师。那个时候,中南地区成立了中南建筑工程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建设委员会,唐天际担任部长,是我们的直接领导。大约在1952年下半年的时候,国家在中南地区要办个学校,唐天际主抓,就是后来发展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的学校——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二、1952年建校的背景
1952年建校时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形势呢?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正紧抓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建设人才;另外当时在教育上一边倒地向苏联学习,办学校也是向苏联学习。那时,苏联的学校基本都是专业化,同时对中专特别重视,中等专业学校比较多。这样,就学习苏联,在全国高等、中等专业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的精神下,办建筑类的中专,培养建筑专业中等技术人员。唐天际当时就决定把中南地区的几所土木专业的高工合并。解放以前的中专叫高工,有不同的专业,如土木等。当时建校就需要高工的土木系,于是把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和湖北的6所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合并。这6所学校是:郑州高等工程学校、武昌高等工程学校、武汉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和湘乡高等工程学校。
6所学校合并成立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新成立的学校为什么选择郑奕同志当校长呢?因为郑奕同志是老红军,在部队时就从事办学工作,有丰富的办学工作经验。郑奕同志是原第二十一兵团干部学校的校长,在部队就办教育,办了多年。他在部队时是正师12级干部,转业担任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长时,提升至11级。
三、在庐山初次建校
6所中专合并以后有800多名学生,160多名教工。学校地点定在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所在位置——街道口马房山。可是,那时马房山校区才刚刚开始基础建设,没有地方安排师生住宿,师生到哪住?怎么办呢,正好校长郑奕夏天在庐山疗养,同时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也在庐山疗养,他们两人在疗养时,就商量解决了学校的位置问题。江西庐山在夏季时是避暑胜地,在冬季时,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整个冬季庐山都是空着的,大量建筑和房屋都是空置的。利用这段时间,安排学校师生来山上学习生活,正好可以解决学校开学难题。我们是1952年10月上山的,在山上一直到1953年5月,天气逐渐炎热以后,我们就搬了下来。学校成立的庆祝大会于1952年12月3日在庐山大礼堂召开,学校名称就叫做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庆祝大会举行的很隆重,唐天际亲自出席大会,并讲话。另外还有一位老红军和政治部副主任史子良两人也参加了庆祝大会。以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就以1952年12月3日作为建校日期,并把每年的12月3日作为校庆日期。
庐山上当时有两所学校,除了我们以外,还有一所林业学校。空置的房屋很多,庐山大厦是经常开会的地方,分给学生们住。冬天云天花园、八一子弟小学也放假了,没人住都空着,学生集中住到这些大一点的房舍里面。教工分散住,住到一栋一栋别墅里面。那些别墅很高级,装饰风格有中式的,有西洋的,有现代的,我们都是第一次住这么好的地方。现代风格的别墅里有沙发、纱窗、弹簧床;中式的屋里家具都是用树根、玉石雕刻的,特别美观,有的屋里还摆了钢琴。学校规模不大,合并的6所学校老师有50几个,教工是部队的,都是我们这些集体转业的;再就是工人。干部、工人、教工加在一起才100多人。当时一般的中专成立的党组织是党总支,而我们学校成立的是党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学校的这批干部级别比较高。校长郑奕是副军级干部,学校的3个处长中有两个是老红军,分别是正师级和副师级干部。学校虽然是中专,但人员配备和大学的规格一样。每个班配两个专职干部,一个是班主任,一个是辅导员。一个管教学,一个管政治思想。国家对学校的投资也比较高,还是部队作风,完全把学生的吃、住包下来,而且是军事化管理。因为是冬季,学生来了都发棉衣,穿军便服。学生自己带来的被子、床单全换了,都是统一的。行动也是军事化管理,吃饭都要排着队,到食堂后解散。连庐山上的老百姓都搞不清了,不知道来的是地方部队还是学生。我们干部都配枪,因为那时我们是集体转业,不像个别转业的配枪要上交。我们是领章、帽徽、枪都带着。当时为了方便学生,他们发信也不收钱,我们按军邮盖个邮戳,就当军邮给寄出去了。所以这样一来,别人就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地方部队还是学生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全校干部师生所具备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学校领导是老红军,下面都是部队的干部,把解放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到学校去了。虽然建校过程中条件艰苦,但是学校干部坚持部队作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上庐山交通不便,那时没有公路,近二十里山路要靠脚走上去。物品都是自己扛着背包背上去。课桌、板凳都是学生自己扛上去。学习也搞立功运动,学习好就评功奖励。当然现在看不一定正确,学习还得循序渐进,不能搞突击。虽然建校过程非常艰苦,但是由于把部队的好传统带到学校,有部队作风,加上学生学习的干劲很大,学校的气氛很好,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