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书珍:华工党组织的成立及发展

发布人:   时间:2014-10-27     浏览次数:

华工党组织是教师的维护者


    在“文革”中,华工党组织从党委书记、总支书记到支部书记都毫无例外地被“四人帮”批作资产阶级的保护伞、代理人等,足以说明华工党组织是教师的维护者。


    改革开放后,朱九思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一个带战略性的任务”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四大建设”即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的首位,要求制定培养规划并予以落实。他说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二是重视学术带头人,三是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


    朱九思对培养工作看得准,抓得狠,采取了许多措施。在1972年他刚解放出来工作,由于文革尚未结束,知识分子还处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之时,他就开始抓住时机、广积人才,并得到当时驻校军宣队指挥长刘崑山的支持。他要人事处全国联系,广招人才,到1983年,共联系了全国20多个省的500多个单位,调进625名教师。在当时,这个大胆的举措对华工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改变教师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7至1984年间,学校狠抓对现有教师的培养,300名教师脱产三年进修补习大学课程,180名教师脱产至“回炉班”学习一年半,办外语班230多个,培训5600多人次,设基础课16门,参加进修补课的讲师人均补1000学时。这些举措也是有创见的。


    改进教师结构,抓基础课教师的提高,办基础课班及外语班,动员131名专业教师并招聘外单位教师从事基础课教学;增加190名研究生近600名本科生(其中近半数为在职研究生);特别是抓骨干教师培养,办讨论班150多个,聘国内外专家讲学;派出访问学者450余人(已回国的约半),这些措施提高了教师水平、学术水平,不仅开出研究生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了大批骨干。


    学校党委狠抓了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当时华工的教师在全国政治运动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或伤害,在运动后期对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华工党委是认真积极的。


    在落实“政治上信任”方面,学校党委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审查历史案件,纠正了冤假错案;清理了有关人员的档案材料,修改了对他们的政治结论;改正了错划的右派;党组织负责人对有关人员表示了歉意;在被伤害的教师中发展了两百多名新党员等等,这些使有关人员都深为感动。


    在落实“工作上妥善安排”方面,党委不仅积极安排教师担任校内各级教学行政组织的领导职务,还争取推荐他们担任校院级领导、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校内校外的学术组织的理事、委员等职务。在文革后的职称评定中我校共评定教授60人、副教授362人、讲师1288人,还有2位讲师被破格评定为教授。


    在落实“生活上照顾”方面,如在分配住房、改善生活、解决两地分居、子女就业升学等方面,党委对教师也都是优先照顾。因此华工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曾在省内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


华工党组织是面向世界办学的开拓者


    华工党委书记朱九思立足华工、面向世界、调查研究、寻经取宝,为办好高等教育武装全校党内外教职工。1977年的暑假,朱九思要党委组织七百余名教师、干部通过全国各大图书馆对全世界的科学技术资料进行调查,写出了104份调查材料,并进行了综合选编,印成调查研究资料,让全校教职工人手一册进行学习。主要内容有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加强基础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大搞科学研究、狠抓师资培养等,旨在通过学习了解找出差距。


    1978年华工党委又印发了《我院同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至校内各单位,要求进行学习并上报建议高校改革的主要措施,也是关于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搞科学研究、狠抓师资培养提高等等。


    1979年朱九思被教育部派出国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考察,他回来说有两件事对他思想影响最大:“一是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并重,结合得好;二是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的”。这次出访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理念。


    朱九思面向世界办学的理念是一贯的。1979年中美建交,他说“面向世界,进入世界,华工准备招留学生,聘外籍专家、派访问学者,互派参观访问团”。华工于1980年到1983年共派出访问学者和攻读学位的教师有316人,其中杨叔子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已和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签订了合作研究的协议。这些举措的落实,都对学校快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华工党组织是建造绿色校园的义务兵


    昔日华工校园喻家山是武昌市的郊区,看到的是荒野水洼、坟堆、荒草、杂树、茅舍以及杂乱不齐的农田,还有山上破旧的碉堡,而现在各类大树几十万株,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成为绿色的海洋,还被称为森林大学,但这项工程是来之不易的。


    党委书记朱九思把校园建设作为四大建设之一是别具匠心的。华工自建校开始就设有苗圃并有专职经营。学校的教职工都曾参加苗圃组织的义务劳动,干旱时浇水,虫蛀时除虫,植树时植树,都是绿化校园的义务兵。在哪里挖坑,挖多大的,载什么树,朱九思都会亲自过问,不懂还去请教内行。朱九思爱树如命,谁要是搞坏一棵树,他就会严加惩罚。因此,学校人员也养成了护树的习惯,不仅人不能搞坏树,也得管住农民及农民的牛羊不能搞坏树。


    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又进而美化,如在华工闲置的土地上种花种草,校园逐渐变成了树木成林,百花争艳的公园。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和美化,也避免了空气的污染,保证了教职员工的健康。国家绿化委员会检查团检查认为:华工绿化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


华工党组织是团结求实严谨进取校风的营造者


    团结是华工的传统,1953年中南五校调整部分合并建校,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全部并入,华工人员是名符其实来自五湖四海的。由于以朱九思为首的党委自始都强调团结,而且在合并后的领导层人员安排上注意平衡,所以各校原有的痕迹逐渐淡化,特别是在领导核心成员中都有办好华工的强烈愿望,在全校人员中也都有作为华工人的自豪感,从而使华工的大家庭团结一致。


    华工党委书记朱九思是位事业心很强的领导人,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敢于竞争、勇于进取。他说:“领导者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做有为之人,不要平庸之辈;要严格要求、有所建树,全力争先;要办头名大学、理想大学”等等,正是由于他的影响,华工逐步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进取的校风,培养出认真负责、敢干竞先的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和职工队伍,并影响着一批批学子。


    华工也正是有这种精神校风,才能从1953年建校时的一个普通工学院,到1960年7月,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重点大学,又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朱九思书记于1984年退居二线,他在华工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写出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散论》、《竞争与转化》、《开拓与改革》等著作出版,并在退居二线后,仍继续指导研究生,传授他的教育理念,做出了更大贡献。


    我是在九思同志领导下工作,我认为在华工的岁月是充实的,现在我已88岁,有幸看到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巨大变化,真是感到欣慰。

 

    (周书珍口述 ,李旭玫访谈整理。周书珍,建校初期调到华工,曾先后在华工党委办公室、院行政办公室担任负责工作,在动力系、造船系、基础课部党总支担任总支书记,在院党委统战部任部长,在校工作30年后离休,后又担任老干处党总支书记13年。)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