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工程物理系发展始末

发布人:   时间:2014-02-14     浏览次数:


    我和丘军林经过磁路计算、电解槽实验和小型磁极模型实验,设计出电磁铁。实验对磁场的径向和圆周分布要求很高,磁极材料为硅钢片,开始采用一层一层的叠。后来在清华大学听苏联专家讲学,知道应该采用楔形叠,以便提高磁场强度圆周分布的均匀性。回校后,很快改为楔形叠,磁极表面经过加工达到应有的形态后,还进行表面处理。电磁铁总装后,经过测试,磁场分布完全达到要求。电磁线圈采用水冷,是我们加速器的特点。陈清海同学和侯海涛同学负责电源和控制。1959年,才知道清华、北大已经从苏联引进这种加速器。黄国标同学去北大学习,回来后设计环形陶瓷真空盒,请醴陵陶瓷厂生产出来,并改制了与陶瓷真空盒配套的电子枪。金振荣同学安装机械真空泵和油扩散泵。陶瓷真空盒中的真空度要达到十万分之一帕,当时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从武汉大学借来水银真空计,我和金振荣同学认真检查和处理漏气管道,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真空度才达到要求。1959年8月开始电子感应加速器的总装调试,9月终于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成功的电子感应加速器。现在回忆当时研制成功的情景,咖玛射线出来了,仪表上的指针不断乱摆,楼上楼下都是这样,我们这时才知道实验成功了。但是实验不能久做,因防护不能一时到位,射线很强,对身体有害。


    在加速器研制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校领导朱九思副书记经常来指导我们。中苏合拍的《长江——伏尔加》宽银幕电影摄制了我们的加速器,在北京放演。加速器课题组中有陈珠芳代表我们学校出席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团中央授予华中工学院感应加速器研究组一面有毛泽东亲笔题字“坚决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突击队”的奖旗。丘军林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我出席了北京国庆十周年大庆观礼。在国庆宴会上,我向二机部钱三强副部长口头和书面汇报了华中工学院已经研制出电子感应加速器。


    1958年6月,国家提出要研制原子弹,需要选拔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当时全国研制加速器的有几个学校和研究所,在北京开过两次加速器研讨会,都有二三十人参加。二机部的邓局长和中科院的力一所长两次会议均参加,要我主持会议,对我们研制加速器的情况很了解。校领导朱九思要我写报告,申办工程物理系,很快获得教育部和二机部的批准。


    1958年11月,学校创办工程物理系,设立核物理、核反应堆工程、放射化学三个专业。当时最缺的是专业课教师和实验设备。二机部给了很大支持,很快安排了从物理教研室调到工程物理系的李昌永老师和邹珠连老师去苏联原子能实验室学习,还有楚世杰也准备去。并且给我们调来了中子源,这是核反应堆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设备。我们自己研制的电子加速器是核物理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设备。何东昌当时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工程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和教育部长。我去找他,请他帮助我们解决师资问题。他很支持,很快派来了他们工程物理系的毕业生毛少卿和陈迪训。还让黄国标、温中一、李家伟、何宾蜀去清华短期进修,接着又让钱福兴、徐听宝、陶星之、何宾蜀作为代培生,在清华学习三年。我自己只能在工作之暇,自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经过大家两年多的努力,三个专业已经招生。党总支来了臧之昭书记,原来只有两个总支副书记,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由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7000人大会,会后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邱静山副院长找我谈话,说教育部已经决定了,要把我们学校工程物理系调整下来,问我的意见。我只能同意。学校党委书记朱九思后来问我说:“你同意了?”其实他是不大同意的,但也没有办法。1962年7月工程物理系下马。工程物理系下马后,老师都回到原来的院系,学生也分到各个院系去了。


    1959年1月,我收到留苏学习计算技术的录取通知,九思同志要我当时不去以后去,留下来研制加速器。1962年秋我去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了,先学英语口语,准备去英国学核反应堆专业,因英国保密,没有去成。接着学习俄语,1963年10月,我到苏联去了。


    工程物理系虽然下马了,但我们仍情系工程物理。后来我和丘军林、黄国标等人,在脉冲功率为168兆瓦的硅整流系统、22个无磁钢箍脉冲强磁场线圈和快速开关三个课题上,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解决了难题。

    (李再光,光电信息学院退休教授,曾任工程物理系副主任(未设主任)、原电机系及光学工程系主任、激光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激光技术实验室主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