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工程物理系发展始末

发布人:   时间:2014-02-14     浏览次数:


  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王海龙口述  李旭玫整理


    当时学校党委对学生工作抓得紧。尤其是那个时候正是最困难时期,我记得当时要加班超过12点,才能领二两饭再加班。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大家坚持工作。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才能不受欺负,这是全国好多同志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很少的工作。我记得当时我们很需要一门放射化学的理论基础课,当时组织上商量派钱衡弼到兰州大学去进修一年多。兰州大学设有现代物理系,培养为原子能服务的人才。钱衡弼回来后和我一起开设了放射化学课及实验,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时我们干劲都很大,强调边干边学,相互促进,有些老师虽然没有上课,但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讲了一门铀工艺学,从矿石中把铀提取出来。因为我国铀矿并不是很多,要把这些铀提取出来是很复杂的工艺,而且要快,所以有的同志就动脑筋创新来做。原子能不是一般化学反应,把铀提取出来后,还不能把有害杂质带进来,这是我们专业的主要任务。

    (王海龙,原703专业教研室主任。703专业下马后,回到原化学教研室工作直到退休。)
 

  

在战斗中成长

  

沈其文口述  李旭玫整理
   

   我到703专业来,就是听领导的话,领导叫你去哪你就去哪。当时只知道要去搞原子能,具体也不知道要去干什么。到了703专业,我们主要是白手起家建立原子能材料的实验室,以实践为主。我都做过些什么事情呢?首先要将含有铀的矿石进行粉碎,但没有粉碎设备。为此,我和韦世鹤同学到我校综合机械厂铸造车间自己铸造了一个像舂米那样的锤子和锅,用手工进行粉碎。开始我们连口罩都不带,不懂得防护。后来老师要我们穿工作服、带口罩,口罩就是最简单的那种医用口罩,其实用处不大。粉碎之后的粉末需要进行萃取,规定需要用橡胶吸液球将从矿石中萃取的含有铀的液体吸到玻璃管中。我这个人胆子特别大,像个男孩子一样,我嫌用吸管吸出来太慢,就用嘴巴去吸。一下子被王海龙老师看到了,“啪”的一下打在我的手上,他说:“你不要命了。”这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我们去黄石下陆龙角山铜矿开铀矿(因为铀矿一般是和铜矿生在一起),在那里建立实验室。当时正好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招了一批学徒工。他们年纪只比我们小了两三岁,但我们就是他们的老师,我带着他们去。每个人背自己的行李,我自己挑了一个担子去,也就三十来斤。但从下陆火车站下了车要走到龙角山,路非常远。我们中午下的车,一直走到晚上八九点。有几个女孩子挑不动担子了,就往我的行李上放,最后到的时候,我的担子有七八十斤了。别人都很惊讶,这个困难时期还有人能挑这么重的担子。因为那个时候我恰好参加完了全国篮球联赛,参加比赛的时候吃得好,且粮食不定量,所以体力还比较好。到了那里后,这几个学徒工真的不够意思,他们当时是工人,一个月有三十六七斤粮食,我是当时留校的女老师,只有二十三斤半,男老师多一点,二十六斤半左右。可我们要干重体力的活,每天要挑砖、挑瓦,从山下到山上一百米的垂直盖房子,体力消耗非常大,吃不饱。那几个小兄弟妹们也不知道计划均衡吃粮食,半个月就把一个月的粮食吃完了。因为矿山24小时开饭,他们把口粮用完之后,就每天躺在床上不起来干活了。带队的老师召集我们开会,看我们还剩多少粮票(因为我们不敢乱吃,每天都在按计划吃) ,拿出来大家一起过“共产主义”。这样,我们后来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早饭和中饭。干活回来,晚上吃什么呢?就到山下去买包菜叶子,没有油,我们就买些酱油回来,放点盐。我就吃了两大缸子菜叶子,把肚子填饱。没几天就发现大便不通,又吃泻药。当时有一个学徒工叫朱秋莲,是我校食堂朱师傅的女儿,她身体有毛病,有时候晚上尿床。那个时候是冬天,她把床尿湿了,没办法,只好把她放到我的被子里,跟我一起搭伙睡了,为了这件事情他们家后来还是挺感激我的。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干得蛮带劲,一心想着要完成原子能的任务。


    专业下马时通知我们回校,但不跟我们讲清楚,只说是学习几天,结果再回去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行李包括被子什么的都被矿工拿走了。后来向领导打报告进行补助,但因为国家困难,说补我一床被子,最后只补给我了一条卫生裤,没有被子。我家里又没有什么钱,最后我没法过冬,只好和一个叫谭月坤的女同学一起搭伙,和她一起睡到毕业。回忆起来酸甜苦辣什么都有,但就是一句话,领导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在战斗中成长的,为703专业创造实验方面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沈其文,703专业下马后,回到原机二系铸造专业学习,毕业后留在原机二系金工教研室工作直到退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