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大电类学科发展史专题

发布人:   时间:2014-04-10     浏览次数:

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


邓星钟


    作为实际参加者,我主要谈谈机电一体化专业。1960年代,学校指定机制专业进行教改试点。1964年8月至1965年3月,学校派人到全国几十个工厂,对数百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普遍反映当今机械设备是机(液)、电等的综合体,而技术人员是机不懂电、电不懂机,这使得在设计方面技术分工布局不太合理,在维修时经常扯皮(搞机的说是电方面的问题,搞电的说是机方面的问题),影响生产。但要求搞电的人懂得很多的机械知识不太现实,大家普遍认为学机械的要加强对电控知识方面的学习。


    调研回校后我们立即着手编电控方面的教材,于1966年3月就编印出了《电工学及机床电力装备》教材。为了满足对1969年11月至1971年8月华工机制专业“7•21工人试办班”的需要,于1970年2月编印出了《专用机床电力装备》教材,1974年1月至1974年11月又编印出了《机床电气设备》教材。随着电控系统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要,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中又增设了一些电控系统方面的课程,如我们创建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并于1989年编印出版了《机电传动编制》教材,该教材已为全国大多数高校机制等非电专业采用,影响很大。


    1973年1月至1973年8月,电机系的电工学教研室接受了湖北省下达的“数控车床”科研任务,仅对其数控系统(硬件)进行了设计、安装和调试。随后学校组织了机械制造、工企自动化、液压传动3个专业的部分教师和学校机械厂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始研制“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加快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与扩大数控机床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学校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先进机电设备,另一方面注意引入电控方面的人才,如把参加“加工中心”的自控系教师留在机一系了,并把电机系的电工学教研室调入机一系(大概是1979年下半年),使该室的部分教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工作。数年后学校从全校的教学质量出发,把电工学教研室又调回电机系了,但部分电工学的骨干青年教师则留在了机一系搞数控系统等科研工作。


    (邓星钟,机械学院退休教师,曾任原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副系主任等职。)


忆计算机专业发展初期片段


刘昌时


    我是原电机系1955级学生。1958年9月初,新学年刚开始,学校通知我们读电三的九位同学去北京中科院计算机培训班学习(分别是刘辉、李志琳、刘昌时、石冰心、刘启文、金启裕、钟国威、张清辉和朱世伟)。训练班来自全国几十个高校和研究所。当时条件很差,上课和住宿都没法固定地点。初去时在北京西苑会展馆,几个月后搬到香山公园,最后又搬到北京林学院。上课条件也很差,几乎没有教材、教师和教学计划。开了两门课,即计算机原理、脉冲技术。教师只有一位从英国回来的教授。科学院计算数学所几位老师兼职讲课。再从学员中抽几位已工作多年且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进行专题讲座。


    当时,国内计算机完全是空白。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和苏联有几台电子管的计算机,体积庞大,速度慢。科学院有一台从苏联进口的M—3,占地两间房,而计算速度只有300次/秒。学习班上了一段时间后,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参与设计了一台简单的计算机。并在实验室做了许多实践工作,组装了一台小型计算机,但无法使用。培训班六月结束,我们提前一个月回校,主要是学校担心有关部门(如科委等)扣留我们。回校后暂时无法安排工作和学习,只好回原所在班级学习。


    1959年9月,学校又通知我们4人(张清辉、刘昌时、刘启文、钟国威)去哈工大进修。当时哈工大已有计算机专业,并从其他专业调了一批学生进计算机专业学习。教师有归侨苏东荘,是留苏回国的,从清华和科学院研讨班毕业的。他们编写有计算机原理和脉冲技术等教材,在国内算是条件较好的。我们去以后,几乎没有上课,全力参加他们自行设计的一台小型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和组装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锻炼了实践能力。


    1960年5月我们回校,学校已做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准备工作。从其他专业抽了几位教师,从相关专业学生中抽了七、八位同学参加培训。这样教师队伍有十几人。同时还招了近十名学徒工(初中生)从事电工学习。抽来的教师进行补课自学或派去进修,有去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模拟计算机的,去吉林大学进修计算方法等。


    1960年下半年,计算机专业开始了教学工作。我们招了一个班的学生(干部进修班),开了计算机原理、脉冲技术、计算方法、模拟计算机等课程。


    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们还自行设计了一台极简单的模型机。教师自己设计、采购元器件,自己焊接和实验调试。没钱,用纸板代替印刷板,一切均由自己动手。除了培养学生外,我们还接收了两位海军军官的进修。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有了一个新专业的概貌。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所限,1962年6月该专业宣布下马,教师各自回到原单位。


    (刘昌时,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

上一页 [1] [2] [3] [4] [5] [6]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