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叔子:我是如何认识学校发展的

发布人:   时间:2013-11-16     浏览次数:

 

 

对于学校的发展,由于我当了4年半校长,今天,我既谈学校,也谈个人。谈得会挂一漏万,也会有不对之处,作个材料,供参考。

 

一、办学思想


   我在位的时候,学校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学校地位得到了承认。当然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确实是学校历史累积的结果。1993年初,别人讲我校是“自我感觉良好”,这句话是带批评性质的,说我们在数量上拿金牌,在质量上拿铜牌,意思就是说我们发展很快,但质量不高。但在1995年我校一下子就拿了很多博士学位点,当时教委在成都开一个会,国家教委不少司局长给我讲,华工发展快,质量也好,在国内是一流的。

 

二是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很大关系。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除了专业教育以外,我校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1993年,学校举行40周年校庆庆典时,我们讲了“三个转变”:一是从机电类为主的工科院校向文、理、工、管综合性大学转变;二是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相结合转变;三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向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发展继续教育转变。1996年1月,我要到台湾去开有关高等教育的研讨会 ,1995年底,在办公室我与姚启和同志讨论我的发言稿,不仅完善了“三个转变”的提法,而且加上了第四个转变,即: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转变。


   1996年,学校宣传部出了一期《这片可心的绿》文集,把校报上好的散文、诗歌等选出来,集中出版。这本书出得很好,书名也起得很好(书名是由一位老师的文章标题而来)。我想,《这片可心的绿》这样的书能办出第二期就好了。

 

我很赞同一句话,“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是价值的体现,文化是行为的方式。”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讲的就是人要以文而化,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价值取向,最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因为当时忽视了人文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所以要加强人文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做中国人的教育,所以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所以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由于科技高度发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时代的趋势,绝对不是我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教育部直接的领导与支持,没有清华、北大积极的支持,没有一批高校的共同努力,那绝对是行不通的。


   1994年春夏之交,我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入选“211工程”的预审,当时我找到周远清同志,汇报了我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情况与有关思路,但我们也有顾虑,因为当时“人文”字眼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往往联系在一起。没想到周远清同志非常支持我校的想法,说:“教委刚抓了英语素质教育、计算机素质教育,下面要抓一下人文素质教育,没有问题,你们放手去抓。”回来后我向学校党委汇报,学校才开始放手去抓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之前,我们学校的人文讲坛并不是我搞起来的,是当时文学院的领导,院长刘献君(他当时也是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书记李振文、徐晓林他们一批教授搞起来的,到了第四讲我才知道这事,大力支持。第一讲是何抗生老师讲的。后来,学校又决定举行一年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不及格者,不能获得学位。1997年,我校率先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感谢图书馆的支持,基地建在老馆四楼。接着,在教务部门大力支持下,设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机械学院带头作为试点,改革课程。诗社创办了中华诗词创作班,京剧社创办了京剧课程,文化节、科技节与文体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继续把“第二课堂”推向前进。


   周远清同志调研了一段时间之后,1995年9月,在我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校被推举为试点院校协作组组长单位,清华、北大为副组长单位,我出任协作组组长。所以,文化素质我校能率先干起来,第一要感谢教育部。


   第二,感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积极支持。由于我国的历史与现状,教育部想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干,也干不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仅积极干,支持我校干,而且主动干,干了许多我校还无法干的工作,事情就好办了。

 

第三,我们一些兄弟院校都有这个想法,一起干,形成了共识。我们学校也有一批人,首先是高教所的,宣传部的,文学院的,还有教务部门的,学生部门的,有关院系的,如此等等,没有内部这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也绝对不行。当然,学校党委的全力支持,这是根本所在。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