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叔子:我是如何认识学校发展的

发布人:   时间:2013-11-16     浏览次数:

 

 

二、“211”工程

 

    进入“211”是个很大的事情,当时除教育部之外,其他部委、省(直辖市)只有1-2个名额,教育部有12个名额,已进入了11所,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13个名额,我们与另一兄弟大学进去了。周远清同志跟有关院校也讲,有三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他是放心的,其中就有我校。这能排除我们在“211”之外吗?


    我当时是院士、校长,当时校长是院士的不多,很多学校“211工程”评审我都参加了,当然会有些影响,这只是一方面,但决定性的主要还是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的实力。1995年进“211工程”是学校巨大的进步,是学校历史积累的结果。

 

三、教学评估

 

    1996年,本科教学评估对我们学校不仅是对本科教学质量,而且对我校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检验,不但我紧张,周远清同志也似乎紧张。那年冬天,教委直属各高校书记、校长在杭州开一年一度的咨询工作会议。报到那天,我见到他了,就跟他说:“远清同志,我跟您汇报一下教学评估的事情。”他说:“不用汇报了,我每天都亲自打电话询问。”

 

    1997年1月14日,学校举行期终考试。那天,天很阴,西五楼是最大的考场。刚开考不久就停电了,停了20多分钟,但整个考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我校校报3月7日还专门报道了这事,这说明我们学校是经得起考验的。那个时候我只要在校,每周都要听1-2次课,一听往往就是一上午,而且填了详细的听课记录。评估的时候,教务处把我的听课记录拿过去了,评估专家见到校长的听课记录都这么认真,都很认同,没想到竟为教学评估加了分。

 

    教学评估是1995年开始的,第一年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了。那年要我们参加评估,但因为学校要准备搞“211工程”预审,就没有参加。1995年进入“211工程”后,1996年,我校接受了教学评估。那次评估都是临时通知到哪个单位听课,所以我们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教务处与各院系更是如此。当时我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邹寿彬教授,坐在8号楼,盯着评估工作的进度,最后我们的本科教学被评为优秀。

 

四、引力楼的建设

 

    学校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当时学校根本没有什么钱,穷得叮当响,连南二门的那条马路都无法好好修建。我们预计是80多万,结果用了100多万。为什么要建?一是罗俊他们干得很出色,二是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基础,三是也是特别重要的是,山洞中含氡,呆长了就得“白癜风”,人命关天,健康第一,怎能不关心。这个引力楼的建设,实际上也是学校过去支持引力研究的继续。

 

五、“EDUC”中心建立

 

    “EDUC”即华中地区教育科学网,当时跟我们竞争的是有关兄弟学校。我与石冰心、黄载禄两位教授以及科技处有关同志,向部里争取得很辛苦,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最后我们争取到了。

 

 六、IBM公司建立基地

 

    这是加强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还有撤销总机,设立电信分局。当时很多人反对,认为华工这么大一个单位,没有总机怎么行,撤销后这批人怎么安排?但我跟朱耀庭等同志坚持认为,设立分局是大势所趋。当然,省邮电局给了很多优惠条件,甚至余惠至今。现在看来,我们的这种坚持是正确的了。


 

七、坚决不拆围墙

 

    像一些著名大学都把围墙拆了,开店、做门面,但是我校党委坚决不同意,这样,一年几千万的出租费没有了,但为我校保持了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学术品味、教学环境,还是很值得的。

 

八、鲁巷广场选址

 

    当时政府规划将广场设在校南一门前,我们坚决反对,多方努力,特别是管后勤的黄承堂副校长他们为此四处奔跑,才没建。如广场建在这儿,我们南一门广场不知要吞没多少,更何况,学校就会非常嘈杂,不安稳。现在广场离我们这儿只一站,是对的,对我们学校很有好处。

 

九、后勤改革

 

    后勤改革是必须的,我们当时采取逐步断奶的办法,学校给后勤的拨款逐年减少,1997年以后不再给钱,而且还要给学校交钱。要讲一点,那时水、电、煤、煤气、汽油等供应十分紧张,单位间的关系又复杂,后勤部门与有关同志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十、与企业合作

 

    在这方面,我们与武钢合作,在二汽设立研究生院,到华为、到航天三院、到玉柴、到广东微波通讯所……如此等等。还有一点,那就是进一步加强校友会的工作,学校深知校友的重大作用,深知校友会工作的重要,校友会做了不少工作。当然,还有加强与境外高校的合作。这都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向九思同志他们学习,非常重视高教所,即现在的教科院。我认为,高教所首先要将我们学校当成活的样本来研究,所以,我希望高教所的所长应列席校长办公会,了解情况。这一做法,似乎不合规矩,没继续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