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希宁:追忆父亲万发贯

发布人:   时间:2014-06-30     浏览次数:

严谨治学 成果丰硕


    父亲从1938年9月开始,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讲授过的课程有:电话、自动电话、实用无线电、电机工程、电工原理、交流电路、电子学、电磁测量、遥测、多路通讯、信息传输及处理基础等,编写过电磁测量、遥测、交流电路、无线电多路通信等课程讲义。


    在科研上,父亲领导过自动控制机、模数转换口、散发通讯等课题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1964年我国采用晶体管不久,父亲主持了四机部下达学校的“全晶体管化高速度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研制任务。父亲为课题组长,全组十余人,其实父亲早在数年前就积累了相关的技术底蕴。此项工作于1966年完成并通过鉴定,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随后该成果交四机部汉口无线电厂(即710厂)小批量生产。1966年,父亲进驻武汉无线电二厂,躲在那里专心搞研究,那段时间父亲基本上不回家,研究的内容主要还是关于晶体管的应用。父亲为武汉无线电二厂研制了300瓦全晶体管扩大机中的开路和短路保护电路与针型高效散热器,解决了当时国内同类产品中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工厂批量生产作出了贡献。


    1972年,父亲主持了通信兵部委托四机部下达学校的“对流层微波散射通信的终端机和激励器”的研制任务。这项任务是解决军用通信中的问题,研究工作的难度和规模均较大。父亲为课题组长,朱耀庭、黄载禄任副组长,带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30余人进行该项研究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2年父亲被评为华中工学院先进工作者。


    1972—1978年底,课题组共研制出三代科研样机。此项目进行了烟台到旅顺两海军基地通讯站间的跨海试验,效果良好,水平先进。该项成果中的“时频编码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为学校创办通信工程专业创造了条件。电信这个专业与当时的机械、锅炉等专业比较,是一种新兴专业。


    1984年,在由华中工学院、测绘学院、湖北省测绘局三单位分工负责的利用遥感图像对咸宁地区土地进行调查中,父亲任华工部分组长,后来该项目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父亲在我国率先引进了小波分析和理论的研究。小波分析和理论在信号分析、影像处理,军事电子对抗与武器的智能化,信号分析、影像处理方面的影像压缩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父亲认为现代科学发展迅速,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在固体电子学和软件工程的支撑下,电子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是近代工业发展最迅猛的领域,对其前景的预测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多年来,父亲凭着他所具有的前瞻性眼光,总是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探索新的学术领域。例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主要研究有线通信,五十年代研究遥测技术,六十年代研究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应用,七十年代末开始研究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识别。这些,不仅要求对本专业知识纵向深入钻研,还要对相关学科横向地猎取知识。在学习方法上,父亲认为既要注意演绎法,又要注意归纳法,从不同表象中总结其规律。


    对研究生的培养,父亲认为:其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必须学透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好必要的工具如外文、数学及运用现代实验手段等。其二,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利用文献资料丰富自己,以摸清科研新动向,并结合国家实际选择好研究课题。这样才能创新,才能为四化做贡献。其三,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其四,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独立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随着科学进步能自学而更新知识。其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于一代,科学才有发展,时代才能前进,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他指导了六名博士研究生和十七名硕士研究生,对研究生的培养费尽了心血,对研究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地指导。


    除了在学校身兼数职外,父亲兼任的其他职务还有: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学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学会委员,湖北武汉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通信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湖北省遥感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委电子技术科学专业小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湖北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部长。


    父亲发表论文共48篇,单独完成的14篇,其中两篇获湖北省科委三等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遥测技术在苏联发展的概况》、《集中自动控制机总论》、《体脉宽调制口的探讨》、《多路信号线性调频的频谱分析》、《梯式译码网络的分析》、《时频编码分集技术中的几个问题》、《数字通信简史》、《信息率失真论综述》、《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机理》、《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几个问题》、《图像处理确定水流速度的研究》、《数字图像处理评述》、《浅介模式识别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等。这些论文分别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多次与国外学者交换学术见解。


结  语


    1995年,父亲退休了,退休之后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在一次散步时,被电信系的一个肖姓女生骑自行车给撞倒了,股骨颈骨折。之后因行动不便,一直在家里养病。由于年事已高,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没成功,反而因为全身麻醉而对大脑产生了损伤。


    2003年6月4日,端午节那天,父亲去世,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是无限的,在缅怀父亲的同时,祝愿华中科技大学越办越好。


    (万希宁口述,吴瑞芳、陶蕾、方晨露访谈整理。万发贯,江西南昌人。历任南昌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华中工学院教授、图像所所长、副总务长等职。万希宁,万发贯之子,管理学院退休教师。)
 

上一页 [1] [2] [3] [4] [5]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