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彻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工作规划

发布人:   时间:2014-04-16     浏览次数:


    (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密切与工厂企业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协作


    1.在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的前提下,所有老专业、重点新专业和基础课教研室都要密切结合国家需要,结合教学,系统地开展有方向性的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他新专业也应结合教学需要,根据条件,适当承担研究任务,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方向性的科学研究。


    2.从今年起建立研究室(所),在三年内具有八十至一百人的专业研究队伍,五年后达到教师的百分之十。每年在校研究先达到一百至一百五十人,其中三十至五十人安排在各个研究室(所)进行培养。


    3.根据国家需要和教学需要,加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从今年起,有计划地组织对热工理论,金属物理与材料及其实验设备,电机电器新技术运用,精密工艺与机床自动化及其装置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而后进一步有重点地扩大发展,以便逐步形成几个研究据点,并取得成果。


    4.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养成浓厚的学术空气。三至五年内,老专业和基础课教研室要有计划地开展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讨论,并且能够以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参加校外的有关学术会议。重点专业要提出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著作。新专业也要在普遍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平。


    5.加强与校外单位的协作。进一步与一机部有关部门合作办好机床研究所和材料保护及热处理研究所。各专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和有关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并选择几个相关的工厂企业、研究机构,有重点地建立长期固定的对口协作关系。


    6.加强科学技术情报资料工作。除健全机构,搞好内外交流外,主要依靠各专业、各教研室和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大力搜集科学技术情报和资料,作到掌握国内外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动态和发展状况,逐步编出情报资料索引和汇集。


    (四)提高师生和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1.要求大多数教师,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学习时事政策,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不仅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充分发挥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且逐步改造世界观,逐步作到能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2.教育学生正确地处理红与专的关系,并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不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质量,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在三至五年内,初步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师的队伍。


    4.不断提高干部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政策思想水平,要求一般干部作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熟悉有关高等学校的方针政策,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提高党的战斗力,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的组织。


    (五)不断改进和提高领导水平,健全领导制度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在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同时,逐步掌握教学科学工作的规律,由外行变成内行,并且根据工作需要,了解有关专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建设的需要。通过不断总结,在三年内,积累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比较系统的经验,建立成套的规章制度。


    (六)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要求在三、五年内通过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树立: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高度革命性和严格科学性相结合的学风;


    2.在学术上自由讨论,敢于争辩,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学风;


    3.认真读书,刻苦钻研,虚心好学,诲人不倦的学风;


    4.尊师爱生,青老合作,全院人员团结互助的校风;


    5.深入细致,踏实苦干,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校风;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文明整洁,严肃活泼的校风。


    (七)改进与加强总务工作


    1.逐步做到把总务工作尽可能地集中到总务部门,各系协助办理,以便系和教研室能够集中力量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2.关心群众生活,坚持实行劳逸结合,改善伙食、卫生及医疗保健工作,保护和增进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把发病率控制在正常情况下。


    3.执行勤俭办校的方针,逐步改善物资设备和住房条件,加强财产管理和生活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健全总务工作机构,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总务工作队伍。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总务工作干部的业务水平,并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